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党支部先进典型材料(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村党支部先进典型材料
宝塘山下,育洞河畔,走进尚重琵琶歌的发祥地——盖宝,走进朱冠古寨,清清育洞河水,倾诉着侗民远祖的风华,葱葱千年古树,追溯着侗寨古老的历史,幢幢吊脚木楼,掩映在青翠碧郁的竹木丛间,讲述着旧貌变新颜的脚步。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朱冠村党支部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搞建设谋发展,建凉亭、铺花街、修公路、硬步道、整脏乱、强治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变化。朱冠村党支部如古寨春雨,润物无声。
朱冠村位于尚重镇西南部,距尚重镇政府所在地 7.5 公里。全村平均海拔 520 米,辖1 个自然寨 6 个村民小组,177 户,807 人,全村 18 名党员,其中女党员 3 名。由于成绩突出,朱冠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7 年被县委评为“五好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 年被县委表彰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
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
1996 年一场特大洪水把尚重盖宝区片上千亩良田淹没,朱冠村首当其冲;村两委软弱瘫痪,干群关系紧张,社会治安混乱,群众人心涣散,朱冠百废待兴。困难当前,吴应标同志临危受命,接任村民委主任。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畏难退缩,首先整顿班子,建强干部队伍,坚持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做事公开,广开言路,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立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次年春,村两委组织全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兴修盖宝防洪堤
朱冠段,同年冬又完成坡改梯朱冠防洪堤工程 450 米,恢复水打沙压稻田面积 50 余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多年来,吴应标同志先后历任朱冠村村民委主任、党支部书记。2008 年,一人肩挑支部书记和主任两职。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以争创“五个好”村党支部和“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支部任期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支两委一班人坚持廉洁自律,事事带头,不白吃村民一餐饭,不乱花村民一分钱,不侵占村民一个工,不多要村民一斤粮,县镇干部到村办事,就入乡随俗在村干家里吃简易餐。村党支部这一抠,抠出了党员干部的好作风,抠出了干群之间的鱼水情,现在的朱冠村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高,形象好,村里各项工作推进有力。
同时,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近五年来,发展了 5 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为新党员(其中 1 名为女党员),培养了 7 名入党积极分子。
重民生,谋建设,促发展
肩挑千钧担,心中一盘棋。朱冠村是黎平县边远贫困的侗族聚居村,吃水难、出门难曾长期困扰着全村群众,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应标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年里,他带着班子的同志多方奔走,2002 年争取得到上级支持 20 吨水泥完成了村寨步道硬化。2003年争取得到村人饮消防配套工程项目,村两委迅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实施建设,为保证工程质量,党员干部每天带班出工,狠抓工程进度,工程提前 15 天完成,解决了全村
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村寨消防安全。2005 年,争取县委统战部支持,解决 10 吨水泥,用 33天的时间,修通了一条长 1.5 公里宽 8 米的进寨公路。2006 年修通了朱冠跨河大桥。2007年,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出动,到河边淘砂、挑石,投工投劳,经过 1 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成了一条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镶鹅卵石花街和四个卫生公厕。2008 年,发动全村群众捐资献料在寨头修建了一座八角花亭。2009 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集 5 万余元资金建成了朱冠寨门,为尚重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朱冠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当地周边村寨起到了表率作用。
2009 年,该村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工程为契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发展茶叶生产,第一批种植茶叶面积 140 多亩,农户覆盖率达 23%。今年,该村两委又继续扩大茶叶种植,实现茶叶种植面积 400 余亩、农户覆盖率 50%以上的目标。
整脏乱,树新风,展新貌
为了彻底改变朱冠村寨脏乱差落后的面貌,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满腔热情投入到村寨建设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村党支部采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资金,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等方式,先后投入近 100 万元,进行农村电网改造,整修村级路面,硬化村级公路,新建卫生公厕,实现全村村民走水泥路,住宽敞屋,饮洁净水,上卫生厕。
村党支部从不乱动村集体的公用经费,坚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为全村百姓办好事实事上,更不随便用来吃喝。近几年来,该村每年的招待费基本控制在 300 元以内。
县镇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很多时候都是由村干自己招待,不花村里的一分钱。但为了为开阔妇女同胞的视野,增长村组干部见识,同时也为实施好 2009 年的“整村推进”村寨建设项目,今年 “三八” 节期间组织全村妇女及村组干部到从江巴沙参观学习。“以诚待人,以信立威”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吴应标同志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为人诚恳,以身作则,说过的话一定算数,要做的事一定办好,因此在群众中深得民心。建立健全了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和民族事务理事会等机构,分工协作,各负其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坚持“三个结合”,强调“三为主”,层层把关,时时注重,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近年来,全村保持无超生,无计外出生,连年被评为全镇计生工作第一名。组织举办侗族风情牯藏节,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开展了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社会和谐,邻里和睦,全村群众一心一意建设新农村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谈起朱冠村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村党支部书记吴应标说:计划三年内发展茶叶种植 300亩,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修建 800 米防洪堤,在寨脚规划建设新村,解决建房用地困难的问题;为村“两委”修建村室,改善办公条件;建村级鱼塘,发展村级经济。现在,朱冠村和朱冠村人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通往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
中心村是腰新乡政府所在地,辖中心、东哈布气、西哈布气3个自然屯,是民族村之一,共有农户 818 户,人口 3043 人。中心村两委成员 7 名,党员 58 名,预备党员 1名。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党员积极行动,思想上,充分认识,主动学习;行动上,服从领导,全力践行,真正做到为民办事、服务于民,使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一、强化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中心村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党员自身素质,作为基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学习制度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党代表讨论会议,始终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基层党员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村两委成员的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也得到很大的增强,无论在田间地头,群众春耕生产和植树造林的现场、村两委成员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二、利用载体,解决与群众“差一步”问题
群众工作的宗旨和基本立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中心村依托乡党委开展的“五到户”工作法(即:办公地点到户、技能培训到户、调节维稳到户、政策宣传到户、关怀慰问到户),专门下发《工作方案》,带领广大党员、村干部下户与群众交心交谈,围绕农业生产、多元畜牧、党支部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调研,共梳理出对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意见建议四个方面 46 个问题,已经解决 35 个,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与好评,进一步拉近村党支部、村干部与百姓的感情。
三、凝心聚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年初以来,中心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改善民生。环境整治方面,投入资金两万元,新修水泥巷道 2.5 公里;各巷道栽种银中杨 1500 延长米,并将沿路两侧的树干进行粉刷。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 31 万元建 50 千瓦变压器三台,30 千瓦变压器两台,使中心村二十眼机械井转换为机电井;新打机井四眼,其中两眼为自来水井,两眼为抗旱井,在抗旱灌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在调节维稳方面,江湾砖路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水田工程占地均已妥善处理,使被占地村民得到合理的赔偿。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开展期间,中心村共处理土地、宅基地、赡养等各类纠纷 20 余起,均得到有效调节。
在中心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中心村村民在喜悦面前并未停下脚步,他们正以崭新
的精神风貌,创抓新农村建设机遇,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基本介绍
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1 年,合作社注册社员 5 人,是平遥县第一家集杂粮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企业。合作社加工厂占地面积 20 亩,具有大规模收购、储存、加工的能力。成品库容量 1000 吨,原粮储存能力 3000 吨,加工生产线四套,日加工能力 40 余吨。合作社主要从事十几种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括红小豆、黄豆、黑豆、小米、绿豆、花椒、山蘑菇、荞麦、莜麦玉米等杂粮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
成立背景
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是闻名中外的“杂粮王国”。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悠久的农耕历史使我省成为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成就了我省杂粮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保健性强、食药两用等特色。平遥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但农村和农民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经营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几乎没有。东泉镇属丘陵地段,土地适合小杂粮的种植条件,适合谷子、黑豆、黄豆、绿豆、莜麦、高粱等种植。
运行情况.
近年来,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逐步失去了对土地的期盼,而为改变家庭的贫穷困境,纷纷外出务工,不少土地荒芜的现象深有感触,心痛不已。东泉镇位于平遥县城东南 16 公里处,是一个丘陵山区乡镇,也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全镇耕地少,辖区面积和辖区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这里素有杂粮种植的传统,而且基本上属于天然无公害的产品。通过多年对市场的了解,如果将杂粮产业作为发展的方向,一来市场前景广阔,二来也可避免失耕土地的出现,三来也可通过杂粮的种植为老百姓的增收做些贡献。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未雨绸缪,积极与县镇党委政府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结果他的想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于是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决定将这几年辛苦积攒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杂粮产业的开发中。为了通过产业的发展,提升老百姓从事农业种植的信心,达到促农
增收、企业增效的共赢。理事长认识到以合作社的形态组织带领家乡人民投入到杂粮产业的发展振兴中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创办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载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此他与多位朋友进行沟通,向他们讲解合作社以及杂粮产业发展的前景。最终与五位志同道合的同仁达成共识,于 2012 年 2 月组织成立了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登记注册。
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整章建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同时就合作社的运作方式进行探讨摸索。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结合农村的实际,在“五统一”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合作社+生产社+农户+品牌”的运作方式和“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产业化模式。同时对于食品加工环节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完善。5 月 3 日,投资 500 余万元的赵壁加工基地圆满竣工!7 月加工基地进行食品生产的报告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11 月,合作社申请的“晋陶泉”商标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受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使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已经形成。县长卫明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金宝、农经办主任雷晋明、特邀嘉宾省统战部部长腾得刚部长、郑州大学教授胡彩虹、以及乡镇领导剪彩仪式上前来祝贺。县长卫明喜还亲临生产加工车间视察工作,其他各位领导在大会上也都作了重要讲话。
合作社处处为种植农户着想。年初与各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真正使农户意识到土地是他们的根本,合作社在收购价上给农民以最大的实惠,以高于市场价 2——3 毛的价格进行收购,实行现金收购,使老百姓看到了种地的希望,得到了土地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回报。截至目前合作社已
与 2000 多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成 8 个小杂粮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一万余亩,并辐射带动平遥县周边各县、各行政村小杂粮种植的发展。
在种植的过程中,合作社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对小杂粮的种...
推荐访问:村党支部先进典型材料 党支部 先进典型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