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对照材料 >

家校共育材料

时间:2025-08-03 06:51:2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材料,供大家参考。

家校共育材料

 

  家校携手共育

 同铸成长之梁 众所周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发展、 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工作同家庭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必须密切的配合。

 2013 年 9 月, 我校正式开始使用家校共育手册, 初次使用, 说实话, 家长、 老师都是有抵触的, 个个心存疑问:“这手册有用吗? ”也有抱怨:

 “平时工作够忙的了, 那还有时间写这个? ” 但在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不厌其烦的指导下, 教师的思想首先有了转变, 多数家长也都表示配合。

 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顺利, 有的家长完全是应付, 写了很多天,反馈内容都是相同的, 没有任何变化, 经常还出现漏项情况, 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没有任何作用。

 有的则对孩子期望过高, 填写了一段时间后, 看到孩子在家的不良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就泄气了, 不愿再填写。更有甚者, 写了几天, 干脆就不写了……针对种种情况, 我逐个找家长谈话, 耐心的做家长的工作, 讲述家校共育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上学期, 我们班一个叫朱志君的孩子, 一学期两次的家长会, 其家长总是缺席, 平时孩子不做作业、 不爱读书、 成绩下降, 老师数次请家长, 总是请不来, 打电话总是说忙。

 有一次, 我发现他没交家校册, 便催了几次, 可孩子说家长不给写, 说着眼里还会闪现出泪花。我就觉得有必要与家长沟通了。

 于是我电话联系了家长, 一问原因,

  电话那头的孩子父亲就是一句:

 “孩子在家的表现不好, 家长说了 也不听, 就是不想给他写。” 我给他指出了 原因, 这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和家长长期对孩子学习的忽视、 放弃有直接的关系:

 平时家长从不与老师交流、 了解孩子在校学习、 表现情况。

 每次开家长会, 孩子看到别的同学父母都来了, 就会产生父母特别不重视自己, 被父母抛弃的感觉。

 再加上父母平时文化水平不高, 教育孩子不得法, 不善于引导, 致使孩子自暴自弃, 逆反心理严重, 和家长对着干。

 再这样长期下去, 影响的不只是孩子的自信, 还会毁了孩子的前途。

 听了我的分析, 孩子的父亲先是沉默, 后来连连表示自己做得确实不好, 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挂断电话的当天上午, 孩子的母亲就赶到了学校, 和我交流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并对一年来自己忽视与学校的沟通表示歉意, 并保证今后一定与学校、 老师多配合, 对孩子多关心, 让孩子尽快改掉不良习惯, 提高成绩。

 从此, 家长每周认真填写朱志君在家的表现, 有了家长的配合, 我在学校经常与孩子谈心, 课堂上多鼓励,课后进行专门辅导。

 孩子逐渐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

 期末, 孩子的语文成绩考了 100 分。

 就这样, 每个家庭和学校之间都通过家校册经常保持联系, 保持一致, 家长通过家校册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 听课是否认真、 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 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有些方面通过老师及时与家长的联系, 有效避免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一年中, 通过每周家长和老师在家校册上的互动, 加强了 家校的沟通, 使家长了不光解到孩子在校的思想、 学习和生活情况, 包括课堂纪律的遵守, 文明礼仪的学习, 回家路队的排列等, 而且使家长懂得了很多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明显增加了家校互通的频率和效率, 家校互动的话题也从单一的孩子学习情况延伸到了 孩子生活习惯和品德的养成上, 老师给家长们提出良好建议。

 家长们对关心的问题也可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 交流, 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家长与学校的感情和信任度。

 同时孩子们的主动阅读、 主动完成作业、 要主动收拾学习用品等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总之, 家校共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 我将不断地努力, 积极汲取优秀学校、 优秀老师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与各位老师、 家长们共同探讨, 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做一个有智慧、 有德行、 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推荐访问:家校共育材料 材料 家校共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