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发言稿 >

领导发言材料(完整)

时间:2025-08-13 19:35: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导发言材料(完整),供大家参考。

领导发言材料(完整)

 

 公司 2011 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材料

  一、 对公司领导班子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我们这个班子是团结和谐的班子。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班子调整充实以来,在州委、 州政府的领导下, 各方面工作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 公司班子政治坚定, 作风过硬,大家互相支持, 工作起来心情都很愉快。

  第二、 我认为我们这个班子是务实高效的班子。今年以来, 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 公司上下同心协力,扎实工作, 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一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 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台州(上海)

 科技园、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为我市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引来了高质量的“源头活水” 。

 二是创新主体培育取得喜人成绩。

 培育了 2 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7 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256 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1 家)

 , 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省仅 5 家)

 。三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 我局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

 2006—2008 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知识产权(专利)

 工作先进集体。

 四是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

 温岭、 路桥分别被列入国家级、 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四, 注重统筹兼顾, 初步形成了环境、 人才、 平台、 项目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 统筹兼顾先进制造业、 农业、 服务业各个领域, 抓大促小, 集中力量扶持重大重点项目, 同时兼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向上争取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55 项、 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88 项、 国家星火计划 56 项、 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514 项。

 2006 年以来共向上争取经费 1. 8 亿元。

 但对照科学发展观, 我们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第一、 重常规, 轻创新。

 这些年来, 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像率先在全省开展科技强乡镇评选活动这样的创新事情,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重常规性工作, 轻创新性工作的现象。认为以前怎么做的, 就按惯例, 对一些创新的事情, 做的对不对, 行不行, 缺少热情和激情,在进行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等各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二、 重立项, 轻指导。

 科技局工作跟发改委等部门相比, 没它们行政审批的事项多,但是我们的项目立项是一项数量大、 涉及面广、 经常性的工作, 还有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中心、 区创中心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等资格认定的事项很多, 但是认定了以后怎么去指导、 怎么去完善、 怎么去服务、 怎么去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

 第三、 重项目, 轻环境。

 科技工作涉及工业、 农业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以往我们主要抓项目, 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指导项目申报, 宣讲科技政策等工作做得还不够, 调研中也反映出企业对新近国家、 省市出台的科技扶持政策不是很了解, 致使一些惠企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的发挥。

 第四、 重锦上添花, 轻雪中送炭。

 现在科技经费的使用大都是企业搞的差不多了, 我们再给他补一点, 事先立项、 事先安排的较少, 真正冒风险的事情是企业在做。

 我们注重考虑提高科技经费绩效, 对企业成果转化、 产业化项目实行事后补助。

 对项目太急功近利, 希望项目当年投入当年就可以见效, 或明后年必须见效, 但实际上有些科技项目要坚持数年甚至十来年, 而且要允许失败。

 我们现在讲失败补助 30%, 成功补助 15%。

 但是,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已失败的项目来申报补助过。

 所以, 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很好的研究怎么样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 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第五、 重对外合作, 轻本土资源。

 近年来, 我局为了克服台州科技资源匮乏的现状, 大力向外“开疆扩土” , 到处寻找科技创新源, 跟省内外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除几个大平台以外, 光引进共建创新载体就有 134 家, 对外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够重视台州本地的一些资源, 我在平时调研时, 听到本地的高校院所反应,他们其实有很多好的项目“待字闺中” , 苦于没有企业上门求助, 致使他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二、 本人在保稳促调中抓的主要工作

  “标本兼治、 保稳促调” 重大决策实施以来, 我按照要求, 集中精力, 大力开展“科技帮扶促调” 活动。

 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狠抓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工作。

 去年, 国家出台了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该办法鼓励企业要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 它的出台使国家高新园区内、 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同样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也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从 25%下降到了 15%。

 因此, 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是关系我市转型升级、 长远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一件大事。

 2008 年, 由于少数县(市、 区)

 领导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个别财税机关短视行为严重, 担心税收减少而不支持企业申报, 使我市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只有 55 家, 处于全省中下水平, 占原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 全省倒数第一。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以个人的名义给市主要领导报了份《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专题报告》 , 引起了市委、 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 原张鸿铭书记、 陈铁雄市长和虞选凌副市长专门就此作了批示。

 为了落实主要领导批示精神,使各级政府重视该项工作, 于 3 月 18 日召开了全市高新技术认定工作会议, 虞选凌副市长

 就我市今后两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要求把高新技术认定数纳入市对县(市、 区)

 “两个社会” 考核指标, 并确定了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考核指标 50 家和工作指标 125 家。

 会后, 分解了责任目标。

 各县(市、 区)

 也迅速召开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会议。

 我和相关班子成员经常到各县(市、 区)

 了解督促该项工作, 并深入企业具体指导。

 按照“能报尽报、 能快则快” 的原则, 抓住重点, 成熟一批申报一批。

 对一时达不到条件的企业加强指导, 帮助并督促其做好基础性工作, 争取早日具备条件。

 经过努力, 这项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在 2 月 27 日我市只有 7 家通过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情况下, 第二批已上报了 60 家企业到省里, 目前正在审批之中。

 明天, 我又要召开全市科技局长会议, 重点总结交流上阶段的认定工作, 部署第三批、 第四批认定的具体事项, 争取完成今年的工作指标。

 同时, 培育一批较具潜力的企业, 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形成梯度。

  第二、抓已建公共平台效用的发挥和新平台的搭建。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支撑和保障。我按照“政府扶持平台, 平台服务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升级产业”

 的工作思路, 积极推进各类平台建设。

 主要抓了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和上海高校台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

 到目前,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已组建了机电、 汽摩配以及光电与信息 3 个研究所和电气节能技术研发中心; 设立了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立了浙江大学台州研究生院, 已录取了 17 名定向脱产全日制研究生; 申报了国家 863 项目 2 项, 省重大项目 7 项、 重点项目 10项, 争取各类经费 1200 多万元; 组织了 200 多名浙大教师来我市与企业对接, 达成科技合作项目 500 多项, 合同经费 1 亿多元。

 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组织 5 批次专家到我市洽谈合作项目, 合作经费达 500 万元; 帮助玉环筹办“2009 博士、 教授玉环服务季” 活动。上海高校台州技术转移中心自 5 月份开展工作以来, 积极深入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洽谈,已有 3 个项目基本谈成。

 同时, 我力抓各行业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对接。

 为了解决台州先进制造数字化设计的公共问题, 我们和中科院台州中心引进了中科院合肥智能所, 该所在台州市创业服务园注资 60 万元注册设立了台州中科科创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 部分科研人员已到位, 现正在装修之中。

 邀请了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来我市与医化企业进行对接, 经过 5 天的考察和洽谈, 和浙江沙星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联盛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 8 项合作意向。

 邀请了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来我市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技术诊断和项目对接, 并商谈合作事宜。

 和市经委、 开发区一起争取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台州设立工作机构, 并朝着设立产业转化基地努力。

 第三、 抓科技项目的争取。

 我特别强调各县(市、 区)

 科技局要想方设法向上争取项目,并帮助他们向上联系协调有关事项; 要求本局相关处室深入开发区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研开发情况, 挖掘一批符合申报国家和省级条件的科技项目。

 今年以来, 全市共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8 项, 国内科技合作项目 7 项, 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65 项, 省级新产品计划

 项目 56 项, 省科技厅《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 重大科技项目 6 项,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14 项(温岭、 玉环除外)

 , 省农业科技企业 5 家。

 第四、 抓科技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一是重点宣传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新办法和企业研究开发费可按 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当年实际发生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在五年内结转抵扣等政策。

 于 2 月 17 日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 要求把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作为当前我市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抓好、 抓实。

 会后, 我及班子有关成员和相关处室重点走访了台州经济开发区为主的 50 多家科技型企业, 向企业宣讲各类科技优惠政策, 帮助它们分析形势, 研究对策, 用好各类扶持政策。

 二是做好各级创新扶持政策的培训工作。在要求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相关处室为企业作好政策宣传和培训的基础上, 邀请了省火炬中心的专家来我市举行科技帮扶培训会, 在各县(市、 区)

 巡回开展, 帮助企业讲解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 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和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内容。

 同时,我们还通过新闻媒体、 政府网站、 科技信息网等媒介和向企业印发政策汇编材料等方式, 多渠道、 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和辅导, 扩大了政策的知晓面。

 第五、 抓军工项目和国防科研院所合作。

 浙川军民科技合作对接大会于 4 月 28 日在成都举行。

 我们共组织了 24 家企业参加, 并与四川军工系统单位签订了 5 项科技合作协议,占全省总数的 1/4。

 会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研究所授予浙江正特集团有限公司“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复合及防弹材料试验基地” 的牌匾。

  三、 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 通过自查, 我觉得作为一班之长, 自己也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 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

 对业务工作, 对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科技工作考虑的比较多, 但跟我们的干部职工沟通, 谈心交心比较少。

 抓机关学习不够。

 对干部的工作要求比较高, 但是帮助关心不够。

 第二、 深入基层调研不够。

 客观上跟随领导下企业较多, 主观上认为抓市本级为主, 到县(市、 区)

 调研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就减少, 平时应付面上的事情多, 应付会议多, 就是到企业调研, 大多匆匆去, 急急走,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指导项目申报的时间不多。

 第三、 争取省部项目精力花得不够。

 近几年, 我市虽然向上争取的项目和资金连年攀升,2006 年为 4981 万, 2007 年为 6160 万, 居全省第四位, 但增幅的位次在下降。

 我本人这方

 面跑得不够, 仅仅是发动县(市、 区)

 科技部门多跑, 有些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跟舟山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 在主动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方面做得不够。

 科技工作涉及的面广线长, 任务重, 但我局机关编制少, 人手紧张。

 工业科技, 农业科技, 服务业科技的推进既关系到内部各处室, 又涉及到相关职能部门, 科技项目类别多, 申报要求不同, 对于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对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至关重要。

 但这方面我还是做得不够, 尤其向领导汇报太少太少, 总觉得自己部门的工作自己做, 领导本身就日理万机, 不便打扰。

 第五、 对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不严格。

 造成有些同志工作工作处于应付、 交帐的状态, 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

 对各类会议安排, 公款招待、 外出考察等控制不严。

 局里还存在驾驶公车、 公车私用现象。

 第六、 有安于现状的思想。

 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1、 突出学习, 增强“本领恐慌” 意识。

 要在局里倡导“名利上要有满足感、 能力上要有危机感” 的思想,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 勇于实践。

 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县(市、 区)

 局长例会制度, 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了解和掌握科技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动态, 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 不断开阔眼界、 完善思路,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增强组织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执政能力。

 2、 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

 就发展最关键、 企业最关注的问题着手, 从当前能...

推荐访问:领导发言材料 发言 完整 领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