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教育原理,供大家参考。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 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 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
在传统社会, 环境的同质性、 稳定性和封闭性比较突出; 在现代社会, 环境的多维性、 复杂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 并出现了媒介环境、 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新的环境因素。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比较而言, 环境影响的功能正在不断强化。
因此,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不仅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而且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类型
环境的界定在《辞海》 里有两个:
一是指围绕所辖的区域; 一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英语中的环境词语为 environment 和 situation。
对环境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环境是与某项中心事物或活动对应而存在的。
第二, 环境是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第三, 环境是变化发展的。
环境由经济、 政治、 文化等因素构成, 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制约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 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环境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变化发展的。
一般意义上,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
这里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基础上,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从范围、 状态、 性质和内容进行划分。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安其影响范围划分, 可以分为宏观环境、 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又称大环境, 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心理,是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
中观环境是指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与其重要背景, 包括人们必然经历的家庭社区、 青少年组织、 学校、 企业等因素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 国际互联网等因素。
微观环境又称为小环境, 一般是指与人们的活动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因素。
三者的关系为:
宏观环境制约着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中观环境直接影响微观环境并连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宏观环境发挥作用的基础, 对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具有反作用。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性质, 可以划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区分为良性影响和恶性影响, 形成顺境和逆境。
良性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促进的环境。
例如“大家庭”、“大家庭”、“思想品德的摇篮”。
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消极阻碍作用的环境就是恶性环境, 例如“大染缸”。
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状态, 可以划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
所谓开放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的环境。
开放按其程度不同又可以分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 全面开放和局部开放、 社会生活开放与观念心理开放, 由此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开放环境, 也决定了开放环境的动态和变化。
封闭环境是指教育活动不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的环境。
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内容划分, 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社会物质环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界中的属人环境、 社会中的经济环境等。
精神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精神环境又可以细分为制度环境、 舆论环境、 精神文化环境等。
制度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环境和单位制度环境。
社会制度环境是由于社会阶级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环境。
单位制度环境是由于不同的管理体制和局部文化而形成的环境, 表现为严格有序或松散混乱。
舆论环境包括社会舆论环境和大众传媒环境等。
精神文化环境指以一定的共同价值观为指导的微观环境。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1. 多维性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环境。
环境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是多维性的第一个比表现。
社会存在的多样性是导致环境多维度的客观原因, 社会发展越复杂, 环境的分化就越细。
此外, 人的主观选择的多向度, 是导致环境多维度的主观原因。
2. 复杂性
从主观的角度而言, 复杂性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为非线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 关系性思维、 过程思维等; 从客观的角度而言, 复杂性是世界存在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表现为事物的客观存在的复杂性, 也表现为客观存在对人的影响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影响因素的广泛性。
第二, 影响性质的多重性。
第三, 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3. 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属人环境, 而人又是在时间与空间上不断变化着的,因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开放的。
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
第二, 影响因素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
整个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所谓功能, 是指一定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在强化、 导向、 感染等几个方面。
1. 强化功能
强化是指外部刺激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巩固与深化的过程。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反复强化。
其二, 综合强化。
其三, 累积强化。
还有舆论强化、 制度强化、 榜样强化等途径。
舆论强化主要是通过媒介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来强化人们对某一思想、行为的认识。
制度强化是通过制度和法规建设, 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秩序和谐和人们成长的环境。
榜样强化是以一定的榜样为载体形成的形象强化。
2. 导向功能
马克思认为,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
因此, 环境状况、 特征等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从空间来讲, 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家庭、 学校、 社会等环境,都程度不同地引导着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
在现代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规范导向、 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实现的。
3. 感染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性就是间接影响, 是通过暗示、 模仿、 从众、集群、 舆论等群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社会环境的感染主要表现为情绪感染、 形象感染、 群体感染。
(四)
环境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众多的环境要素中, 媒介环境、 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
所谓媒介环境, 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 道德、 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
所谓虚拟环境(或虚拟世界)
就是指人们用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输出装置, 进行交往、 互动的一种场景或经验, 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
所谓竞争环境就是一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机制和心理氛围。
二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一)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在我国古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是教育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重视人际关系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最为系统。
他们关于环境与教育的关系的论述也相当丰富。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一直主导着我国古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此后, 秦汉时期的董仲舒, 隋唐五代时期的韩愈, 宋元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更多地发展了孔孟的唯心主义的道德教育传统。
2. 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 一些思想家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而且能够看到主观认识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战国时期的荀子, 他通过环境的“渐” 和主观的“积” 相结合, 来说明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性变化的作用。
总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环境的思考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他们的思考集中在环境与人的浑然天成的统一的基础上。
表现在天人关系方面, 突出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指导, 尊重自然的至上性。
表现在人我关系方面, 突然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对人的依赖。
(二)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可以划分为:
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想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形成三个时期。
1. 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开始关注环境对好公民教育的影响。
他认为要使人民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好公民, 必须有一个好社会。
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同样关注教育与环境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们的思想, 并把环境影响与人的美德的行程结合起来。
他认为美德不是遗传的, 而是被环境的需要所塑造的。
2. 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在近代西方, 关于环境与教育关系发挥较多的是卢梭。
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 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 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他认为, 教师必须忘掉他试图来塑造儿童的那些成见、先见和理论, 他们极可能把成长中的儿童歪曲成荒唐不堪的样子。
他认为, 社会与环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变化, 教育要预见儿童成人以后社会的变化, 明确他们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教育着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够的, 所以, 他确定教育必须是一般性的, 不要专业化。
3. 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 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
以后的裴斯泰洛齐、 福禄培尔和杜威继承了他的许多思想。
在现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莫过于杜威。
在他的早期著作《学校与社会》 一书中, 他努力阐明了下列原则:
在学校、 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制订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课程; 从学习者的经验中导出学习心条; 提供个别注意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
还有很多流派的想法:(1)
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肯定倾向的流派;(2)
对环境教育作用作用具有否定倾向的流派和观点;(3)
对环境教育作用持折中性倾向的流派和观点。
(三)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首先,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 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唯物论基础。
其次,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再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唯心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进行批判的同时, 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论也进行了评析。
2. 反对“环境决定论” 和“生物决定论”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上, 存在着两种片面的理解:
一种为一些人片面强调“人创造环境” 的能动作用; 另一种为一些人则贬低主体的能动作用, 片面强调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 也是整个系统的子系统, 需要协调内部诸要素的联系。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条件, 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活, 现代管理学运用系统动力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海克尔生物环境关系论、 洛克的经验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学派。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知觉问题和环境与行为的关系问题。
3. 环境建设和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培养并重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代特征, 而受教育者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所以, 在建设环境的过程中离不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开发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第一, 整体性原则。
第二, 互利性原则。
第三, 自住性原则。
2. 教育环境的优化方法
第一, 环境选择实验法。
它是根据培养某一方面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的需要而特意创造相应客观条件的方法。
第二, 环境选择隔离法。
这是用相对封闭的手段选择环境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处理。
3. 社会环境优化的措施 第一, 优化传媒环境,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