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干部心得体会【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乡 村干部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乡 村干部转变作风的思考与体会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广大农民群众“求富、 思稳、 盼服务” 的愿望, 与乡 村干部的思想观念、 领导方式、 工作作风等, 在某些方面还很不吻合, 严重影响了农村改革、 发展和稳定。
去年以来, 我们结合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 立足央子镇实际, 从点滴小事抓起, 在狠抓干部作风转变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把工作立足点放到了为民富民安民上,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现结合这一实际, 谈点乡 村干部转变作风的思考。
一、 常怀为民之心, 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在社会转型时期, 广大农民群众尽管人数多, 但由于他们相对居住分散, 因而在组织资源、 政治资源方面与乡 村干部之间极不对称。
于是, 造成部分乡 村干部靠民而不为民, 忧民而不富民, 近民而不亲民, 其得利益要求及实现方式独立于普通农民。
因此, 我们必须给农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以支持, 关注他们的难处,反映他们的要求。
要捧出一颗真心。
应当说, 当前农民地位的改善具有重大的社会功利意义。
为农民说话, 就是为社会进步说话。
因此, 要捧出一颗真心对待农民, 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根本。
去年以来, 我们在抓干部作风转变工作中, 要求全镇农村干部都要自觉树立政策观念、 法制观念和群众观念, 都要像焦裕禄、 孔繁森、 吴金印、 郭全明那样, 捧出一颗真心, 带着感情工作, 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
通过树立“三个观念”, 从点滴小事做起, 真心实意与农民群众交朋友, 有效地缩短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密切了党群、 干群关系。
现在不少群众主动到镇党委、 政府找干部说心里话要开辟一条通道。
工作中我们发现, 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 说干部“不像话” ;干部对群众有看法, 说群众“不听话”。
干群之间的矛盾, 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 影响了农村改革、 发展和稳定。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 使原本就该是“鱼水” 间的关系越来
越疏远了。
因此, 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 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 密切鱼水之情之关键。
去年以来, 我们着力开辟和拓宽干群沟通渠道, 先后在全镇完善推广了“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 为民、 富民” 活动等做法, 架起了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让群众畅所欲言, 参与村级重大事项, 民主监督党委、 政府和广大镇村干部, 已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行动。
要摊开一本帐目。
从我镇和一些地方的情况看, 一些群众上访, 其原因多是农村财务“不清、 不公、 不实” 所致, 频繁出问题的村级财务成了群众上访的主要导火索。
为从源头根治农村财务问题, 自觉向辖区范围内群众摊开帐本, 让他们参与、 监督, 就解决农村财务不清、 不公、 不实问题, 以能消除了群众疑虑, 确实是促进农村稳定的上策。
近几年, 我们针对这一问题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推选镇村务公开制度。
凡镇、 村两级大事决策、 重点项目、 收入开支等, 一律向全镇群众公开。
二是推行镇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 无论是镇机关干部、企业干部还是村干部, 离任后必须进行全面审计, 使干部走得“清白”, 不留经济尾巴。
三是严格实行帐目、 资金“双代管” 制。
切实加强“收支两条线” 管理,定期对财务进行检查、 公布, 避免干部因经济问题犯错误。
这些举措, 在群众中反响强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统计, 去年以来, 全镇开工建设大型建设项目7 个, 全部实行公开招标, 共计节约建设资金达 100 多万元。
二、 常思富民之策, 与群众一同奔向富裕之路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 使农民收入出现了低增长,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 提高素质、 提高效益, 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 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 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 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 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 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