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共体建设实践感悟心得体会(全文)

时间:2022-05-26 17:49:5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共体建设实践感悟心得体会(全文),供大家参考。

学共体建设实践感悟心得体会(全文)

 

  学共体建设实践感悟心得体会

 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不改变教育,学生就没有明天。在这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变化?把学校、班级建设成学习共同体,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诞生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每个教育人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张华教授说,“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培养负责任的创造者。什么是创造者?创造者就是不断地诞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诚然,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生活方式。实践是核心,读书、写作是实践的两翼。每一位老师都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二是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课例教研范式。三是恢复三个追问,追求三个打通,实现三个建构。

 为了方便教师阅读,我校购置了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

  《教师的挑战》《学校的挑战》,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刘学民科长的《走进学习共同体:教育的行动、理解与创造》等教育名著,精选其中的名篇,编辑了五本学共体专集《协作与探究》《倾听与对话》《建构与创造》《唤醒与行动》《一切答案都在教育现场》。每学期,召开教师读书交流会,彼此分享读书感悟。通过学习,我们对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即生长,而生长就是经验的不断改变和重组。真正的教育,就是保障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让学习真实发生。真正的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对知识和生活进行探究和体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就是做事,就是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民主教育理念的灯塔照耀着我们课改前行的道路。

 二、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 X XX 的专业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为了加强教师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教师 XX 的专业发展,2021 年 9 月,我校广泛征求教师意见,修定了《XX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XX 学校课例研修制度》,建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按年级、学科成立了 29 个备课组,建立了“集体备课交流群”,按照“四定”、“六备”、“五统”原则,坚持每单元集体备课一次。每位组员提前备课,设计好教案、“三单”和课件,传到群里交流。集体评

  议时,组员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集思广益,形成最优教学设计。校长、教导主任带头参加课例研究。开放每间教室,同伴们走进教室观课。课后,进行观察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践行“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课例教研范式,促进了教师互学互助,真诚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XX 的专业化水平。

 三、推进大概念单元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新生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仍然按照课时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个小问题,或者讲一个小插曲,距离现实世界中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较远,学生无法经历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学得“散”“低”“浅”以及由此导致的缺乏广泛迁移力问题,我们开始了以大概念单元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新生态行动研究。刘学民科长在《走进学习共同体》中说:“我们倡导单元学习,倡导单元设计,就是要打破知识本位,课时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只有单元体现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项目,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面前,在围绕大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小问题,不断走向深入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特级教师韩中凌说:“教师教学的最大创造性,是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李松林教授说:“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指处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和藏于更深层次,兼具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意义因而更能广泛迁移的活动观念。”许国忠主任说:“构建大概念,有三条途径:一是借助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句。二是通过教材的深度理解。三是超越惯常理解的抽象概括。”专家的引领,坚定了我们以大概念单元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新生态的信心。

 在集体备课时,我校教师按三个步骤进行大概念单元学习设计。一是构建大概念,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单元重点等构建学科大概念、学段大概念、单元大概念,形成大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体系。二是设计大单元,即在单元大概念统摄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三是实践大概念,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高品质的课时教学设计,使课时教学设计指向单元大概念。

 前期,我参与了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课例研究,老师们共同确立了大概念单元教学“五环节”研究策略:“确定大概念—外显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构大概念—评价大概念”。

 一是确定大概念。在准确把握课标和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大概念。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抽象出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关键是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平面图

  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成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化归思想”成为本课的大概念。

 二是外显大概念。就是将潜藏于教材知识的内核和深处的大概念显现出来,进行概括和描述,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预期可见的学习目标。《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可从四个维度理解“化归思想”。一是“知道什么”,学生要知道将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理解什么”,学生要理解将不规则平面图形转化成规则平面图形的理由。三是“能做什么”,学生能用“化归思想”解决生活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四是“想做什么”,学生内化了“化归思想”,乐于学以致用。

 三是活化大概念。对大概念进行活化,就是将大概念转化设计成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根据“化归思想”这个大概念,我们将核心问题设计为“如何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如何将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

 四是建构大概念。根据大概念设计核心问题及子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子问题进行探究,逐步达到核心问题的解决和大概念的建构。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我们设计出四个学习活动:(1)激趣生疑,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尝试解决;(3)追究事理,领悟思想;(4)抽象概括,迁移

  应用。

 五是评价大概念。本课,我们按照“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四个维度,设计大概念评价的框架及细则。

 老师们围绕建构大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形成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观察下面的房屋结构平面图,你能直接计算出哪几间房屋的面积?为什么?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轻声地说一说,听到同伴好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

 学习任务二:(1)客厅的面积(不规则图形)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说出分类的依据。(2)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轻声交流自己的方法,并推选出能代表小组意见的方法。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主题教学,需要教师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以单元方式整体推进教学。在课堂上,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倾听、去接纳每一个学生的正确和错误,去倾听这正确和错误的原因,通过不断的倾听来鼓励学生诞生自己的思想。二年级张海燕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以“余数”概念为核心,整合例 1、例 2,只设计一个学习任务,用小棒摆正方形。孩子们在探究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思考、新发现、

  新观点,认识了余数,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示余数,感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的周期性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和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教育的公共使命。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弱势学生,上课时,他们默不作声,没有表达的机会,常常被遗忘。由于自卑,他们不敢求助别人,学习问题累积下来,积重难返。老师应该怎样帮助这样的学生呢?一年级张贺峰老师的数学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去年 10 月,我去张老师班听课,张老师讲《比大小》一课,他通过讲故事引出“小猴分水果”问题:猴和桃比,哪个多?猴和香蕉比,哪个多?猴和梨比,哪个多?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男生芮芮,手里拿着一支笔,在课本上漫无目的地划着,偶尔眼光飘向同桌那里,他好象对于要做什么不是很明白。张老师默默走到芮芮身边,胳膊环在他的身后,轻声耳语:“是不是不会比大小?图中有几只猴子,几只桃子,你会数吗?”“会。”“好,填在方格里。”他数对了,左边是 4,右边是 2。“哪个多呢?你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他们的关系吗?”他写出:4>2。张老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捧!”接着,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他都做对了。张老师又表扬了他。后面的课上,芮芮变得主动起来,眼睛有了光亮,笑容一直挂在脸上。他还得到一次解答同学提出问题

  的机会,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陈静静博士说:“给孩子无限地信任和爱,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协同探讨、分享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给学困生以若无其事的优先权,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佐藤学教授说:“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协同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学习的理论与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是呀!尊重和信任唤醒、点燃了孩子学习的激情。芮芮受到了尊重,消除了不安全感,所以他能安心、安全地学习。我想,对于每个学困生,如果每节课都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尊重与帮助,他们内在的潜能很快就被唤醒、被点燃,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笑着去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叶澜教授说,“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始于倾听,植根于尊重。我们坚定地走在学习共同体行动研究的路上,期待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生命花开!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感悟 实践 学共体建设实践感悟心得体会 学共体课堂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