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生动教材,供大家参考。
以古鉴今 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李洪峰主编的《中国廉政史鉴》 不仅学术性、 文献性强, 而且可读性强,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资源,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古代政治文明的结晶。
《中国廉政史鉴》 的编纂, 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宗旨, 把创新精神贯穿其中, 从思想理论、 典章制度、 历史人物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
思想理论卷荟萃了 130 多位历史上重要政治家、 思想家关于廉政思想的论述, 提炼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 任贤思想、 吏治思想、 法治思想、 勤政思想、 节用思想、 教化思想等优秀文化思想。
典章制度卷系统地梳理了历朝历代官职制度、 监察制度、考课制度、 奖惩制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挖掘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经验教训。
历史人物卷精选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300 多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廉政事迹, 还列出了部分贪墨人物典型, 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热情讴歌历代先贤修身立德、 明法审令、 尚学崇教、 尽职敬业、 诚实守信、自持知止、 乐道安贫、 勇略敢当等高尚精神风貌。
编纂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古为今用, 深入挖掘利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相信该书会成为传承、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和全社会进一步陶冶情操,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崇尚勤政廉洁的优秀教材。
它的编纂出版, 为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 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 融价值理念、 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 反映了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 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廉政史鉴》 的编撰和出版, 坚持对历史、 对学术、 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坚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原则, 从全书框架确定到材料编选, 从写出初稿到最后定稿, 从出版设计到刊印, 一丝不苟, 几经锤炼, 还特邀国内知名学者严格审核把关,从而使全书体例合理、 资料翔实、 译文准确、 评价客观, 具有科学性、 学术性和权威性。
(作者:
文化部党组成员、 文化部副部长)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贾磊磊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产生的廉政文化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古代廉政思想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 显示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人物对中国社会的理想表达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 在当时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善了社会风气, 推进了政治文明的进程, 也为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中国廉政史鉴》 主编李洪峰在《绪论》 中将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总结为八个理念:
“民本、 德治、 任贤、 治吏、 明法、 勤政、 节用、 教化”。
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高度概括, 而且可以作为当代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
如“民本”思想:
中国最早的经典《尚书》 就提出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怀保小民”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 孙子主张“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 国之宝也。
”孔子提倡仁政, 重点也在庶民、 富民和教民。孟子甚至将民置于社稷和君之上, 要求统治者“忧民之忧”, “与民同乐”。
荀子则明确地说:
“君者, 舟也。
庶人,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故君人者, 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这种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形成的“民本”思想堪称中国廉政文化的思想根基, 为后世诸多的政治家、 思想家如贾谊、 魏征、 范仲淹、 黄宗羲等继承、 丰富和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 继承“民本”思想, 有利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 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公仆”观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注重德治与法治并重。
德治偏重于内在的道德教化,如果纯任德治, 没有外在的制度制约, 则廉政难以推行; 同样, 仅有好的制度, 如果执行者没有廉洁、 廉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 廉政也是幻想。
中国古代不少政治家、 思想家在强调德治的同时, 主张辅以法治, 强调德治与法治并重。
如三国政论家桓范提出“治国之本有二, 刑也, 德也。
二者相须而行, 相待而成矣, 天以阴、 阳成岁, 人以刑、 德成治, 故虽圣人为政, 不能偏用也”, 强调刑与德不能偏废。
傅玄亦持有此种观点, 他认为“治国有二柄:一曰赏, 二曰罚。
赏者, 政之大德也。
罚者, 政之大威也。
人所以畏天地者,以其能生而杀之也。
为治审持二柄, 能使杀生不妄, 则其威德与天地并矣”,并提出“有国立政, 能使其民可教可制者, 其唯威德足以相济者乎”。
这种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 我
们要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 使其树立廉政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 还需加强法治建设, 完善监督制度, 防止执政者以权谋私。
如果说廉政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中无形的柔性教化因素, 那么廉政制度则可看做廉政文化建设中有形的刚性制约手段。
对于廉政文化建设来说, 二者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
中国早在秦代就建立了封建的国家政权, 为了维护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制定了一系列防腐倡廉的制度。
这些制度按其性质, 大致可分为防范性措施和惩治性措施两大类,主要集中在职官设置和官吏选任、 管理等诸多方面, 而详细说来, 又可以分为科举制度、 铨选制度、 考课制度、 监察制度、 奖惩制度、 俸禄制度、 致仕制度等等。
《中国廉政史鉴》 典章制度卷对各个时期的廉政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章节划分上并没有简单地以朝代断线, 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演进的自身规律, 于历时性的梳理中详细阐释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与惩贪措施往往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遏制官僚集团成员的贪婪私欲, 并在一定程度内制止官场腐败现象,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形成盛世, 如西汉的文景之治、 东汉的光武中兴、 唐代的贞观之治、 明代的洪宣之治、 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而作为这些盛世的反面, 当一个朝代忽视廉政制度建设的时候, 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覆灭。
例如元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最为松弛的一个朝代, 而且在廉政制度方面更是如此。
元代对官吏受赃枉法的处罚较之前代都轻, 到了元代后期, 从朝廷到地方, 更是纲纪废弛。其最后的灭亡, 固然有众多政治、 经济、 军事的原因, 但廉政制度粗疏所导致的官吏放纵和法制不修, 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明代则充分吸取了元代的教训。
目睹了元朝覆灭的朱元璋不仅以严刑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以刑用重典作为他主要的立法思想, 以重典治吏作为他的一贯主张, 而且还建立了空前完备而严密的廉政制度, 相对于元代廉政制度方面的粗疏和松弛, 明代可以说是中国廉政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而这也直接开启了明初的洪宣之治, 并为其三百年左右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古知今,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必须加强廉政制度建设。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只要我们认真总结, 理性思考, 仍有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例如, 通过对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梳
理和研究, 可以看出, 廉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廉政法规要构筑成一个高效、 协调、 严整的系统, 实体内容与程序规范都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应当看到, 廉政的内容不仅有“廉”的内容, 还包括“勤”的含义, 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廉政与勤政的结合; 在廉政机制上, 注重政治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要有官员选任、 考核、 纠举惩戒等制度上的互相配合; 在注重增俸养廉的同时, 也要精简机构、 省官削费等等。
这些措施直到今天对于我们仍有某种借鉴意义。
中国一代明君唐太宗说: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罗马史学家、 《罗马史》 的作者波里比阿也说:
“历史之特殊功用, 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
研习过去, 则能使我们更谨慎、 更大胆地面对现实。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们是新形势下进行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中国廉政史鉴》 是对中国历史上廉政文化经验的一次全面、 系统、 科学的梳理和总结, 该书的出版, 必将对资政育人、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以史为鉴 资政育人
李洪峰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奋斗, 《中国廉政史鉴》 于今年八月出版。
能为党、为国家、 为民族, 做一件有益的事情, 我们感到由衷欣慰。
对于这部书, 我倾注了感情和心血, 用较长时间思考和研究书的基本框架, 先后二十几次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 讨论、 研究本书的编撰工作。
《中国廉政史鉴》 是一部利国、 利民的大书
《中国廉政史鉴》 是一部填补廉政文化研究空白之作。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研究, 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政思想的研究; 对我们党 90 多年、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反腐倡廉新鲜经验的研究; 对中国历史文化廉政精华的研究; 对国外廉政经验的研究。
编撰《中国廉政史鉴》 , 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廉政精华的研究。
我们在编撰过程中, 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充分感受到了其中廉政文化的灿烂和丰富。《中国廉政史鉴》 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 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
古代廉政文化面貌的鸿篇巨帙, 对继承、 传播、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长远价值和作用。
《中国廉政史鉴》 确立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
全书分为思想理论卷、 典章制度卷、 历史人物卷, 16 分册。
思想理论卷荟萃了 150 多位历史上重要政治家、 思想家关于廉政思想的论述。
中华民族是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伟大民族。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 留下了极为巨大丰富的精神财富、 思想财富。
在思想理论方面, 该书充分挖掘了古代政治家、 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德治思想、 任贤思想、吏治思想、 法治思想、 勤政思想、 节用思想、 教化思想, 等等。
典章制度卷对各个时期的廉政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提炼。
中华文化五千年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中断过, 堪称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迹, 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在典章制度方面, 该书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历朝历代官职制度、 监察制度、 考课制度、 奖惩制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 把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顺序调整为: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更加突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不仅廉政文化研究要更加重视制度研究, 而且在反腐倡廉实践中, 要总结多年来制度建设的经验, 反思发生大要案的深刻教训, 紧紧围绕权力的分解、 权力的配置、 权力的运行, 权力的制约监督, 制定管用的制度规范, 把制度反腐提高到科学化水平。
历史人物卷精选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近 300 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廉政事迹, 并附有部分贪墨人物典型。
中国历来重视德治, 尤其重视官德。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积累了厚重的“德文化”, 要重视开发利用。
在历史人物方面, 《中国廉政史鉴》 集中展现了历代先贤修身立德、 明法审令、 尚学崇教、 尽职敬业、 诚实守信、 自持知止、 乐道安贫、 勇略敢当等高尚品德。
这些思想理论、 典章制度、 历史人物, 在今天, 仍有重要的启迪、 借鉴、 警示和教育意义。
《中国廉政史鉴》 思想理论、 典章制度和历史人物三位一体的基本结构, 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框架, 为今后同类著作的撰写和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廉政史鉴》 是以史为鉴、 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如何处理公和私的关系, 对于从政者来说, 是一个千古课题。
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般的杰出人物, 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掷
秦一椎”, 下联是“辞汉万户”, 横批是“知止”。
这幅对联是对西汉重臣张良一生的写照。
张良为汉朝建立立下的功劳, 是尽人皆知的, 但他不伐其功, 不矜其能, 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
张伯行为官康熙、 雍正两朝, 官至吏部尚书, 一生恪守“官无大小, 在得民心”。
他曾在寓所张贴《禁止馈送檄》 说:
“一线一粒, 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 民之膏脂。
宽一分, 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 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 廉耻实伤。
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这成为历史佳话。
这样的故事, 在《中国廉政史鉴》 中比比皆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 最不易处理好的, 就是事业之公和个人之私两者间的关系。
综观反腐败中查处的大要案,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规律性现象, 就是有些人是既心怀“大公”, 也挟着“大私”走上领导岗位的, 既想干大事, 又想谋大官、 得大利。
当官运亨通、 私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 他们也能为党和人民作一些有益工作; 而当个人私欲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 便把个人私欲摆在第一位, 甚至不惜以权谋私、 以私害公, 结果轻则毁掉自身, 重则祸国殃民。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