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研究),供大家参考。
1、 社会调查研究:
在系统地、 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 是指运用观察、 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 收集事实和数据, 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 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 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 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也称研究方式, 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 步骤与操作方式, 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 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 技术、 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 应用性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 理论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 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 普查:
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 它是为了 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 抽样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 典型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 深入的调查。
6、 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 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
个案研究:
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以深入、 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 探索性调查研究:
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 描述性调查研究:
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 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 准确的描述。
10、 解释性调查研究:
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 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 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 横剖研究:
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 横断面:
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 纵贯研究:
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 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 趋势研究:
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
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 追踪研究:
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 回溯研究:
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 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 但又只作一次调查, 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 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 统计调查:
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 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 进行汇总统计, 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 实地研究:
也称“实地调查”, 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
到调查现场, 利用观察、 访问、 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 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 参与观察:
调查者本人加入调查对象的团体中生活, 扮演其中一员的角色, 对这里所发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21、 个案研究:
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为趋向。
22、 蹲点调查:
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中, 进行长期的、 系统的调查研究, 对现行的政策、 计划、 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 从中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新的政策、 措施的可行性, 借以指导全局工作。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 归纳推理:
从经验观察出发, 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 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 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
2、 演绎推理:
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 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 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 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3、 假设演绎法: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 或称“试错法”, 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 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
它是从问题出发, 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 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 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
4、 研究框架:
将课题具体化, 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 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1、 研究课题:
说明一项调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 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提问。
2、 初步探索:
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 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 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 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 以便了解调查任务、 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调查内容、 增强感性认识, 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奠定基础。
3、 研究假设:
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4、 假设:
由概念(或变量)
构成的, 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 并对(或两个以上)
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5、 概念:
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 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
6、 变量:
概念的一种类型, 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
也可以说, 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 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7、 相关关系:
一种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关系。
它表现为:
如果变量 X 发生变化, 变量 Y也随之发生变化, 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8、 因果关系:
如果变量 X 发生变化, 变量 Y 也随之发生变化, 反之则不然, 那么就可以说X 与 Y 有因果关系。
其中 X 是 Y 的原因, Y 是 X 的结果, X 是自变量, Y 是因变量。
9、 虚无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则称它们不相关。
10、 命题:
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
的陈述。
11、 分析单位:
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 即调查对象, 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
12、 调查内容:
制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 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3、 层次谬误:
或作生态谬误, 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 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14、 简化论:
或称还原论, 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5、 操作化:
即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
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 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16、 概念的抽象定义:
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17、 概念的操作定义:
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18、 调查指标:
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只是标志, 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19、 假设的操作化:
即由抽象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
20、 调研方案:
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 全面的考虑, 制订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
社会现象的测量 1、 测量:
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2、 社会测量:
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 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
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 有意识的观察。
3、 法则:
即测量法则, 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 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 定类尺度:
也称类别尺度或名义尺度, 是将调查对象分类, 标以各种名称, 并确定其类别的方法。
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5、 定序尺度:
也称等级尺度或顺序尺度, 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 确定其等级及次序的一种尺度。
6、 定距尺度:
也称等距尺度或区间尺度, 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
区分类别和等级, 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7、 定比尺度:
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 是一种除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 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
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
8、 社会指标:
或称现有的或先行的社会统计指标, 是衡量、 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现状、 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9、 调查指标:
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 借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10、 信度:
即可靠性, 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 变量。
换言之, 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 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 信度系数:
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
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 测量误差小。
12、 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
换言之,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 即测量工具能准确、 真实、 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3、 内容效度:
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 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14、 准则效度:
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 将其中的
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 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
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 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应。
15、 构念效度:
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物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 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16、 经验效度:
即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抽样 1、 非概率抽样:
指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 主观地、 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的抽样方法。
2、 概率抽样:
指依据概率理论, 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 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的抽样方法。
3、 抽样:
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也可以说是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
4、 样本:
通过抽样所选取的这一部分代表。
5、 代表:
所谓代表, 也就是说, 抽取出来的样本从调查所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 能够再现总体的结构。
6、 个体:
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 即分析单位。
个体可以是某种类型的人, 也可以是家庭、组织、 社区等。
7、 研究总体:
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
8、 调查总体:
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
9、 抽样框:
又称抽样范畴, 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0、 参数值:
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1、 统计值:
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2、 抽样误差:
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存在的偏差。
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
13、 置信水平:
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 置信区间:
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 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范围。
15、 简单随机抽样:
又称纯随机抽样, 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
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符合随机原则的特定方法抽取样本, 即抽样时不进行任何分组、 排列, 使总体中的任何个体都同样有被抽取的平等机会。
16、 等距抽样:
也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
它是在按一定顺序排列好的个体中先计算出抽样间距 K, 然后在头 K 个个体中, 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区一个个体 K, 再从 K 开始, 每K 个个体中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法。
它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个体。
17、 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性分为几个子总体, 每个子总体称为一层, 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 将这些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样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层抽样:
要求各层子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9、 整群随机抽样:
又称聚类抽样。
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 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 用随机的办法(如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从中抽取若干子群, 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样本的抽样方法。
20、 多阶段抽样:
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 而是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最终样本, 因最终样本的获取经过两次抽样, 我们称之为二阶段抽样。
同样的, 可进行三阶段、 四阶段……即多阶段抽样。
21、 偶遇抽样:
又称方便抽样, 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2、 主观抽样:
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 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
作为样本, 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3、 定额抽样:
又称配额抽样, 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似, 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