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十大疏导机制(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4 19:06:0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十大疏导机制(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十大疏导机制(精选文档)

 

 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十大疏导机制

  试论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十大疏导机制

  周武军(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 洛阳 471003 )

 摘要:

 “基层社会矛盾冲突” 是指发生在县(市)

 、 区, 乡 镇、 街道办事处, 村委会、 居委会所辖区域内的非对抗、 非敌我性矛盾冲突。

 “疏导机制” 是指采取疏而不堵,导而又引的思路, 综合协调, 良性运作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方法和措施及其化解矛盾冲突的具体活动。

 疏导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十大机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居基础性地位, 此机制建立运作良好, 社会矛盾冲突就解决了大半问题。

 社会预警、社会矛盾信息传递、 社会压力释放、 社会心理疏导、 社会妥协和社会保障等六个机制属于过程性的, 是对矛盾冲突的发现、 传递及其初步的、 基本的处理方法和制度。

 “非访” 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法律底线机制大体上属于结果性的, 是对已经发生的案件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十大机制相互配合, 共同作用, 疏导、 化解基层的社会矛盾冲突,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社会;

 矛盾; 冲突;

 疏导;

 机制中国的人均 GDP 超过了 1000 美元, 超过了3000 美元。

 人们总是拿经济说事, 因为经济是基础, 是硬指标。

 然而基础之上有浮动, 硬指标之中有软肋。

 这样的经济指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敏感发展期。

 我国社会正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社会呈现出“黄金发展” 与“矛盾凸显” 并存之现象。

 据有关资料称, 群体性事件呈多发、 增发之态势, 1994 年全国发生 1 万起, 2006 年达 9 万起, [1 ] 社会矛盾冲突有激化之可能。

 本文所说的“基层社会矛盾冲突” 是指发生在县(市)

 、 区, 乡镇、 街道办事处, 村委会、 居委会所辖区域内的非对抗、 非敌我性矛盾冲突。

 所谓“疏导机制” 是指采取疏而不堵, 导而又引的思路, 综合协调, 良性运作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方法和措施及其化解矛盾冲突的具体活动。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疏导机制, 近年来已有不少相关研究, 许多文章相当有价值,然而从总体上看, 还不够系统全面。

 本文拟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归纳的基础上, 提出作者初步的思考和见解, 将其分列为十个方面, 以期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所推动。

 一、 社会利益调节机制

  或者叫社会利益分配机制。

 这是疏导社会矛盾冲突最基础、 最根本、 最重要的机制。

 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2 ] 82 在人们的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种利益中, 经济利益是第一利益。

 “新时期群体性矛盾实质上是经济利益矛盾。

 ”

 [3]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 绝大多数还是“经济人” , 衣、 食、 住、 行还是人们要解决的最重要、 最基本的问题, 有钱的“城里人” 也为高房价而发愁, 更不要说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乡 下人” 。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打破。

 建立城乡 统筹, 城乡 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是重大的社会利益调整。

 重庆、 成都的试点是良好的开端, 然而离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附加在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之上的种种特权还没有消除。

 公民在户籍、 教育、 医疗、 就业、 公共基础设施、 社会保障等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并没有得到可能得到的公平待遇。

 不公平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 心里不平衡就可能发生矛盾冲突。

 城市的道路平整通畅却翻来覆去经常维修, 我们的财政支出为什么不可以多考虑一下乡村的道路、 水、 电等公共基础设施? 要知道, 我们国家是全民所有、 国有经济占主体, 全体公民都可以、 都应该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这里的关键是观念问题、 财政支出体制问题、 惯性问题。

 “不论在何种意义上, 财政均等化是基本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的手段。

 ”

 [4] 我们有财力亦大可不必过分考虑外国人的需求, 国人的需求, 国内的市场, 改善城乡民生, 特别是乡村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 稍加倾斜, 增加投入, 民生得到改善, 利益得到调整, 矛盾冲突得到缓解甚至烟消云散。

 建立良好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 完善、 落实决策听证制。

 从中央到地方、 到基层, 从机关到居委会、 村委会, 凡涉及群众利益, 特别是切身利益、 直接利益的事情, 都要举行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的听证会。

 “人代会” 、 “工代会” 、 “职代会” 、 “教代会” 、 居民大会、 村民大会是听证, 代表座谈会、 专家咨询会是听证。

 听证决策要费点功夫, 然而听证决策所花的成本远比决策疏漏、 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去弥补所花的成本要小得多。

 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最大、 最重要主体是党和政府。

 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应切实承担起社会利益调节的重任, 制定惠民良策, 普度苍生百姓,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二、 社会预警机制

  所谓“预警” , 就是预先告知社会的有关方面, 有什么问题, 在什么时间、 区域有可能发生,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应对。

 曹艳认为社会预警“它所考察的多是负向指标, 主要进行中长期预测。

 ”

 [5]

 有相当的道理。

 但预警也可以是近期的, 并且是必须的。

 中远期的当然可以有, 但常常会变, 需要不断修正。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 还讲“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 都说明了 预测、 预告、 预警, 分析形势, 作出判断的重要意义。

 田伟宏也认为“在研究重点上, 要加强社会冲突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研究。

 ” [6]

 所以疏导化解矛盾冲突, 尤其需要做好社会预警工作。

 社会预警的核心是发现问题, 目标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发现问题就要建立健全问题排查制度。

 年初要对一年的形势有所分析, 每季要对三个月的形势有所掂量, 一月、一个星期要对近期的形势作出判断。

 排查的方法可以是召开有关人员的座谈会, 请大家谈问题, 理思路; 也可以是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 摸底访谈。

 对某些专门性的问题, 有必要聘请中介机构、 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社会预警的主体应主要是公安机关的基层派出所, 基层社区居委会、 村委会等组织。

 因为他们离群众最近、 最直接, 最容易发现问题。

 当然, 各个层次都应有预警工作, 有时高层的情报会对基层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预警的对象主要应是可能出现问题的人群、 领域。

 重大节假日, 特定时间段, 特定的区域, 都可能成为预警的对象。

 三、 社会矛盾冲突信息传递机制

 对于社会预警中发现的问题有几种处理办法:

 第一, 问题不上报, 积极采取措施,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 问题不上报, 积极采取措施, 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第三, 问题不上报, 没有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问题依然存在;

 第四, 问题上报, 同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第五, 问题上报, 同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第六, 问题上报, 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拖拉、 观看, 等待上报指示、 处理。

 显然, 第一、 第四种处理办法有好的结果, 是可取的; 第三、 第六种办法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种处理办法还有可能使一般的事件上升为激烈的冲突, 使事态扩大, 造成残局;第二种办法是有瑕疵的, 第五种办法是可以肯定的。

 当然, 这里还有问题的性质、 程度需要把握。

 有几点应予明确:

 第一, 政治问题必须逐级上报; 第二, 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已经造成人身伤亡的事件必须上报; 第三, 重大问题必须上报, 如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 有可能群体上访的; 第四, 倾向性、 苗头性问题必须上报; 第五, 一般的道德、 违纪问题, 基层可以处臵的, 不必上报。

 如此看来, 第一种处理办法也有改进之处, 就是该报的信息一定要报。

 基层工作存在报喜不报忧、 “捂盖子” 等问题, 所以社会矛盾冲突信息传递机制必须要有成文的、 明确的规章作保证, 对信息传递的主体、 对象、 内容、 方式、 时间、 程序等做出规定, 层层建立信息传递责任制。

 基层要加强信息上报工作, 上级机关也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信息传递机制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同时上级机关也不要对基层提出过分的要求, 要注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

 如有时上级会要求交书面的报告, 要“零报告” 。

 多数情况下, 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何苦劳民伤财? 退一步, 网络传递也会留有记录。

 不报告就是“零报告” 。

 督促责任心关键在心, 在干部自身的素质。

 四、 社会压力释放机制

  社会转型伴随着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阶层的利益所得并不均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 , 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心理多数人多少都有一点。

 况且, 还有许多不该有的不均——城乡不均, 行业不均, 教育不均, 保障不均等等; 况且, 还确实有人生存温饱问题没解决, 失业无助, 遭人欺凌等等, 种种社会不公使人产生不平衡心理、 矛盾心理都是可能的、 现实的。

 从不平衡到平衡, 从矛盾冲突到和谐, 内心的压力, 郁积的能量要有合适的渠道释放,“从治标的角度来讲, 应建立一个安全阀机制, 有利于冲突能量的释放。

 ”

 [7]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多层次、 多形式的社会压力释放机制。

 不论是“安全阀” 机制, 还是压力释放机制, 起到的都是表面的、 暂时的、 缓冲的作用, 矛盾冲突的根本解决在于利益关系的适宜调整。

 表面的、 暂时的、 缓冲的作用也是作用, 后续工作做到位, 就可以起到彻底解决问题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压力释放机制可以有下述途径:

 一是协商对话制度。

 就是给群众一个说话的机会、 场合。

 有的人, 有的事, 话说了, 问题也就解决了 。

 二是投诉举报制度。

 在

 群众生活的区域设一个固定箱体, 也可以是电子邮箱, 也可以是手机短信, 关键是要有人负责定期(每天, 每星期, 每月? )

 收集、 整理、 上报, 有回音, 有结果, 群众才会相信、 使用这种渠道。

 三是舆论监督制度。

 新闻媒体要适当曝光社会矛盾冲突的有关情况,并做好后续报道, 监督有关部门认真、 迅速地解决问题, 让群众知道有人、 有部门, 有党、 有政府替他们说话, 让群众树立生活的信心。

 四是坚持信访制度。

 近年有人认为应取消“信访” , 甚至在基层信访部门工作的同志也有持此观点的。

 这种认识是片面不可取的。

 群众找党和政府是相信党和政府能为他们说话、 办事, 应该有一个机构承担起这方面的职责。

 现在的关键是要加大信访部门的工作力度:

 第一, 自身能办的案件要坚决办到底; 第二, 政府各部门和法院对转发的案件要加大查办的力度, 力争件件有落实, 件件有回音。

 这样才能使群众相信党和政府, 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基础。

 五、 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心理疏导可以属于社会压力释放机制的一种渠道, 只不过这里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而已,应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

 而且, “任何社会矛盾最终都反映到心理层面, 因此心理疏导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8] 有必要单列出来, 简要予以阐述。

 心理疏导可以分为医疗与非医疗情境下两种基本形式。

 借鉴西方医学科技成果, 医疗情景下的心理疏导, 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 规范的做法。

 我们在这里想简单叙述一下应用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非医疗情境下的心理疏导的主要思路。

 建立健全多层次、 多侧面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从中央到地方到社区, 可以利用电视、 网络、 广播、 报纸、 杂志、 板报、 广告、 标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 引导群众关心的热点、 难点、 疑点等问题。

 不回避问题而又坚持正面引导是一个原则。

 可以是道德层面的说理劝导, 也可以是行政纪律层面的原则诱导, 更可以是法律层面的耐心教导, 还可以是政策层面的步步引导。

 总之, 要通过多种方法, 首先让人们心理顺畅, 加之其它综合配套措施, 最终化解社会矛盾冲突, 保持社会平稳运转。

 六、 社会妥协机制

  建立社会妥协机制, 重要的是先要端正人们的认识。

 其一是对社会矛盾冲突和信访的认识。

 “经济发展了, 生活改善了 , 信访为何不减反增”

 [9]

 一般认为, 信访增加, 矛盾冲突增加, 不是什么好现象。

 事实上, “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持续的基本要素。

 ”

 [10] 16 路易斯〃 科塞认为, 冲突是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 并非总是有害于社会。

 冲突只要不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信仰, 其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 而是建设性的。

 冲突的性质及其功能同社会结构的弹性有一定的关系。

 弹性比较大的社会结构或者比较灵活的社会结构是比较容易发生社会冲突的, 但是这种社会冲突通常是良性的, 它对社会基本没有什么破坏性的作用。

 而一个僵化了的社会结构, 它往往压抑冲突, 积累的对立情绪难以宣泄出去, 所以, 冲突容易产生负向功能。

 即威胁和破坏关系的基础。

 [11]

 我们这个社会正从比较僵化走向比较有弹性。

 从政府的角度讲, 政局稳定, 权力增大, 社会管理职能增加, 群众有事有怨自然找政府; 从群众的角度讲, 社会发展、 需求增多, 摩擦矛盾自然增多, 大多数群众相信党和政府, 信访上访自然就上升。

 这应该是社会发达文明的一个指标, 而不应该怕信访, 怕上访。

 通过信访上访, 把矛盾冲突解决在平时, 解决在初始状态而不使其酿成事端、 群体性事件、 对抗性的激烈冲突, 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是对妥协的认识。

 “人们在评价妥协时容易被贴上否定性价值判断的标签, 导致现今我国社会妥协机制的缺失。

 ”

 [5]

 人们往往认为, 妥协就是退让, 就是不坚持原则, ...

推荐访问: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十大疏导机制 十大 疏导 基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