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阶段二级医院面临主要困难与对策探讨,供大家参考。
现阶段二级医院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探讨
现阶段二级医院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探讨
邓晶
崔元江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宣传科
摘
要: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 医院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本应作为区域内面向基层群众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二级医院, 由于自身规模、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在自身建设发展中不断遭遇瓶颈, 陷入病源大量流失、财政投入不足、科研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医疗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等困境。作者通过分析二级医院发展现状, 列出二级医院面临的主要困境,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二级医院; 困境; 对策;
收稿日期:2017-03-06 Received:
2017-03-06 新医改后, 各类医疗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建立, 这些都将触及到医院和医生的切身利益。对于在医改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二级医院来说, 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 其不仅要满足本地区群众就医的需求, 还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人才配备, 设备要更新、医院要发展, 但财政投入又不足, 其自身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1 二级医院发展现状 二级医院在人才、设备、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与三级医院不可相提并论, 三级医院拥有的软硬件实力和地区影响力远远超过二级医院, 其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和雄厚的技术水平更能够吸引和留住患者。相对于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疗机构来说, 其在财政上享有政府全额拨款的“先天优势”,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其医疗功能正日渐丧失, 从而再次衍生出干多干少一个样新的“大锅饭”现象。而作为政府差额拨款的二级医院, 其自身需要不断以提高经济效益来维持生存, 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要想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国家放开民营医院准入与
专科医院的兴起将使二级医院的区域优势逐步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对现有的医疗市场造成冲击,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病源大量流失, 如今遍地开花的医联体, 加之分级诊疗政策的监管不力, 使得一级医院就诊的患者被大量直接虹吸到三级医院进行诊疗, 使得原本就缺乏竞争力的二级医院无力抗衡, 损失大量病源。根据南京市六合区新农合统计数据显示, 2014-2016 年六合区农保市民住院情况汇总见表 1~3。
2 二级医院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表 1 2014 六合区农保市民住院情况汇总
下载原表
表 2 2015 六合区农保市民住院情况汇总
下载原表
表 3 2016 六合区农保市民住院情况汇总
下载原表
二级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支持,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 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 这一部分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财政补助、医院自行“消化”解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高的部分补偿额与预期值相差较大, 同时, 实施绩效工资后, 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购置、维修保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开支加大, 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造成收支不平衡。此外, 医保政策的调整和通过医保结算的资金延迟到位, 更加大了医院资金周转的压力。
2.2 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当前, 二级医院卫技人员的梯队建设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主要原因是受到专业、科研教学、福利待遇、发展平台等问题的制约。很多优秀的医科大学毕业生认为二级医院的档次不高、发展空间不大, 求职时都把目标放在三级医院, 使二级医院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 造成人才引进困难。目前, 很多二级医院普遍采取的是退休返聘和上级医院专家帮扶的模式, 但仅限于门诊, 缺乏实用性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级医院的发展。
2.3 医疗技术水平发展严重滞后 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科研教学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但就目前而言, 很多二级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普遍水平不高,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二级医院自身创新意识不强, 医疗设备更新较慢, 缺乏科研平台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部分医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 重医疗而轻科研教学。由于很多患者信任三级医院, 而不愿意去二级医院就诊, 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了二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缓慢。根据卫生部下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第八条规定:三级医院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一、二级手术, 重点开展一级手术。但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2016 年度统计数据显示, 该院全年手术台次为 1.4 万例, 其中一类手术占 40.4%, 二类手术占 39.7%, 三类手术占 19.3%, 四类手术占 0.6%。由此可见, 二级医院过多的是在完成一级医院所应开展的诊疗项目。
2.4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是患者共同的心愿,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可以在一级医院能得到便捷医疗服务的患者扎堆涌向本地区的二级医院,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认为医保、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高, 因此往往选择住院治疗以降低个人检查、治疗等就医成本, 造成二级医院医生疲于接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该看的病看不到, 更加无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不仅难以形成合理的分级诊疗局面, 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2.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能“接地气”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上公认的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2009 年国家发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试行) 》明确说明规范化培训时间一般为3 年, 由于二级医院部分专业的规培工作需要在三级医院完成, 这就出现了三年的“空档期”, 这期间规培人员的工资福利仍在原医院发放, 规培结束后,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规培人员选择更好的医院, 从而加剧了二级医院人才的流失, 同时, 很多住院医师规培工作仅限于理论教学、写病历、换药等临床基础性工作, 培训质量也难以保证。
2.6 二级医院竞争力持续减弱 不可否认, 三级医院的服务范围广、影响力大, 其成熟的医疗队伍、管理体系是二级医院所欠缺的, 但近年来, 随着医联体模式的全面推开, 一些地区出现了三级医院抢占医疗市场、抢夺医疗资源的现象, 身处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之间的二级医院面临着门诊量下降、患者流失的局面。同时, 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的引进、手术的开展、药品的品种也都受到限制, 久而久之使患者对二级医院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此外, 不同形式的医联体模式也显示了各自的弊端[1-3]。某些二级医院把与三级医院的“联姻”当作“借壳上市”的跳板, 试图以被兼并、被托管等方式一跃成为三级医院, 处在医联体顶端的三级医院往往仅派驻很少的医生到二级医院坐诊, 且缺乏连续性, 因此很多病人就诊如同“摸彩”一般。再者, 三
级医院的“遍地开花”需要更多的专科人才, 许多有实力的医生开始往三级医院流动, 导致部分二级医院“空心化”, 原本可能有几个特色专科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从而使二级医院的生存危机进一步加大。
3 对策探讨 3.1 加大政府投入 科学的政府投入机制, 是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4]。一方面,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导者, 政府应加大对二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 减轻二级医院自身的运行压力, 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另一方面, 政府应放宽二级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 在人员编制、福利待遇上综合考虑, 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建立卫生专业专项人才基金等形式, 对高层次人才在住房、科研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 还应适当放宽二级医院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权限, 变直接管理为行业管理[5]。
3.2 加快结构转型 在多元化的医疗市场竞争格局中, 二级医院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和大量慢性病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使养老市场和康复医疗的需求逐渐加大, 在部分地区, 特别是大医院相对集中地区的二级医院已转型为康复医院。但对于县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 其主要出路在于打造特色专科, 以此形成小综合、名专科, 以特色专科带动医院整体发展的新格局[6]。
3.3 加强自身建设 大厦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 二级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破除传统的管理模式, 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结合区位实际, 找准定位, 逐步化解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
3.3.1 转变服务理念。
要主动转变服务观念, 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 积极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 努力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要把注重患者的就医感受放在重要位置, 强调患者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的利益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 逐步将单一的诊疗转换为预防与康复保健等多维度的服务模式, 以此留住更多的患者。
3.3.2 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重点专科创建、学科带头人培养、政策倾斜等方式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领军人才, 打造本地区品牌特色专科, 实现医教研协调发展。同时, 要强化三级联动机制, 加大与三级医院、一级医院的协调合作力度, 发挥纵向医联体的作用, 这也是提高二级医院自身服务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3.3 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
政府要适当提高一二级医院的报销比例, 引导老百姓在日常就诊中把首诊放在一二级医院, 作为承上启下的二级医院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 将能够看的病看好, 建立老百姓的信任感, 提高就诊量,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限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 明确考核标准并严格监管, 切实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避免一二级医院医疗资源的闲置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超负荷使用。
3.3.4 调整管理结构。
要在二级医院逐步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要按照总额预算控制的方式, 杜绝不合理用药、降低住院标准等违规现象, 积极推行单病种付费方式, 合理控制医保及新农合人均费用。同时,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效益与效率相挂钩的方式, 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分配机制,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立文, 宋述铭, 郭伟龙.我国区域纵向医联体模式及发展现状[J].医学与社会, 2014, 27 (5) , 35-38.
[2]周卫兵.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 26 (1) :23-24.
[3]李国俊, 肖向前.调整思路探索二级医院发展之路[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0 (6) :49-50.
[4]陈玉平.新医改对医院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 2010, 27 (8) :24-26.
[5]朱洁.城市二级医院经营对策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7) :436-437.
[6]李仕跃.医院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 1990, 9 (3) :9-11.
推荐访问:现阶段二级医院面临主要困难与对策探讨 现阶段 对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