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家庭教育(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教育
一、 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 要什么给什么, 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视孩子为心肝宝贝, 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如:
周末, 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 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 ” 孩子点点头, 母亲火了 :“为什么不抓他? ” 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
家长这么“爱” 孩子, 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 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 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 这样“爱” 孩子, 后果会怎样呢? 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 牺牲一切, 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 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 孩子身 体渐渐瘦弱, 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 但被刘少奇拒绝了。
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 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由此可见, 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 是一种理智的爱, 一种真正的爱, 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 对幼儿爱得适当, 爱得合理, 爱中有教, 教中有爱, 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 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 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
但是,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 才能出人头地, 于是整天让三、 四岁的孩子背唐诗、 背宋词、 认汉字、 算加减, 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 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发展幼儿的智力、 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 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 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进取心、坚持性、 自 制力和勇敢精神等, 如: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 己做, 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 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 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 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 鼓励, 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 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 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 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 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 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如:
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 闹家患, 打离婚, 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 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 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 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许多幼儿的性格、 作风、 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 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 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 待人处事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 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 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 就认为是好的、 对的、 美的。
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一切都想模仿, 一切都想学。
于是, 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
父母的一举一动、 一笑一颦, 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 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 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 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
所以, 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
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 适当的, 幼儿看得见, 学得着,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否则, 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 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 生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