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和化解探究

时间:2025-08-16 01:07: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和化解探究,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和化解探究

 

 1 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和化解探究

  本文为 2013 年度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加强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编号:HNSK(Z)

 13-63);“基层社会矛盾多元联动调解机制研究”(编号:HNSK(Z)

 13-64)阶段性成果

  基层社会矛盾的成因及化解探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基层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指出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得民心、顺民意,能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我国经济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获取巨大社会效益。

  【关键词】

 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化解原则;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因素,导致基层社会新型矛盾不断产生。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就要始终着眼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抓手,妥善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2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基层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持续保持了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充满活力、政治安定团结的局面。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困难还有不少,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二是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纠纷;三是城市社区物业纠纷;四是企业用工过程中的劳动纠纷;五是企业改制中的职工权益纠纷;六是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七是环境污染产生的生态纠纷;八是涉法涉诉引发的矛盾纠纷;九是突发性群体事件。

  2、基层社会矛盾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基层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

  面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特征,对于积极探讨解决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趋利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

 3 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相关群体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需求的一种非制度性的参与性行为。第二,潜伏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发生是有其规律的,事情的发展总会有一个过程,各种矛盾从产生到发展直到成为恶性事件,一般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并非突然出现。第三,复杂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愈来愈多,造成各类纠纷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参与其中。第四,牵连性。往往一个矛盾的处理牵涉到其他矛盾,某一事件处理不当、不及时,常常会引起周边地区、同类利益主体产生“共振”,引起更大范围的事端。第五,危害性。矛盾纠纷的多样性、复杂性,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已进入深层次,从隐蔽到显露的轨迹越来越清晰,矛盾的对抗性增强成为一个突出特点,造成极大危害。第六,可控性。就总体而言,我国社会基本保持了安定局面,保持着许多能够有效应对和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优势。

  二、基层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社会变迁。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和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社会矛盾因此多发。

  1、社会转型期是基层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4

 社会转型期,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挑战接踵而至,快速发展过程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就业困难、腐败多发、信仰缺失、民主乱象、社会动荡、过度城市化、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交织叠加出现,以致长期深陷困境。

  2、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实际上伴随着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和建立新的利益格局。一是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二是重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是中国体制改革之后利益分化的重要结果,但如果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往往会造成 “利益格局失衡”。

  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由此看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2011 年《世界财富报告》称中国内地超百万美元富人达 53.5 万,居全球第四。但同时,我国仍然还有 4000 多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城市低保人群尚有 2000 多万。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格局,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国家的特点:一是我国是在平均计划分配制度基础上演变成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二是除了市场分配的差距,在国

 5 家财政的再分配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三是一些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现象将贫富差距问题在人们心理上进一步扩大。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3、基层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基层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利益格局“失衡”;社会管理“失范”;文化心理“失约”。

  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产生的利益格局“失衡”、社会管理“失范”和思想心理“失约”是基层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根本原因。但是,基层社会矛盾的产生往往由一些直接的“导火索”引发,例如: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一些干部素质与群众新的利益诉求不适应;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势力、社会恶势力的从中蛊惑、煽动、操纵,企图通过制造社会动乱来达到罪恶目的。

  三、妥善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

  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首先要求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的基层社会矛盾,坚持妥善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在的基本国情,要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科学认识的原则。这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它集中了不同体制下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时期,这个阶段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又出现大量的发展问题,它们就会形成一个矛盾的“大合唱”。第二,以人为本

 6 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关怀意识较弱,对“人”缺乏个体的、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理解与尊重,因而把工作仅看作是“干事情”,“为人”的意义反而模糊了。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注重发展的原则。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目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可以说都是发展中引发的矛盾,如果从改革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不是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不需要进一步推进了,而恰恰是由于在某些难点上有待进展,一些问题才处于胶着状态甚至复杂化,所以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第四,源头治理的原则。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操作层面讲,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促使管理关口前移。第五,依法化解的原则。行政和经济是刚性的矛盾处理方法,其中有不乏合理和人为之处,然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将社会矛盾转化为法律纠纷。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采用法治手段,做到依法管理。第六,统筹兼顾的原则。化解基层矛盾需要发挥各方积极性。必须将社会矛盾化解置于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摆布,切实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

 7 物质基础。这就要求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共同治理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第七,继承借鉴的原则。化解当前的基层社会矛盾,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社会矛盾化解文明成果。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传承最好的文明之一,几千年的社会治理,至少在两个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经济还有许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存在,深化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打破利益格局的平衡。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而往往改革处于攻坚的时候,也是利益关系调整最大的时候。30 多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每当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一次阵痛过后,终将有一大的收获。在利益变动过程中,要获得就必须要付出代价,享受发展的成果也必须要承担改革风险。如果我们都想坐享其成,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又不愿意付出,企求平平稳稳,改革是不会前进和成功的。

  四、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得民心、顺民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是兑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是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意味着我们党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

 8 关系和得失比较中,努力地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结合,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中,站在社会公众利益和最大多数群众合法权益的立场,公正、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使人民群众维权要求得到长久的机制性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考验。

  2、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

  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主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可以将化解社会矛盾的“关口”前移,“使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使中国经济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3、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获取巨大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人民内部各种具体矛盾不可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明显的影响了社会和谐安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层面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年增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

 9 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运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等.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9.

  [2]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4-1095.

  [3]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68.

  [4]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6.

  【作者简介】

  夏周青(1957-)男,海南东方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新东方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社会学.

推荐访问:基层社会矛盾成因和化解探究 成因 探究 化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