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雅舍谈吃》(完整),供大家参考。
席地而谈吃
生命有限, 吃一顿就少一顿, 果然是这个道理, 所以每一餐都不要辜负。
但年轻的时候, 即使懂得这个道理, 也没有相当的财力, 一个晚上舍得结八次帐换来一次舌头的满意。
即使有这个财力, 味蕾也没有相当的功力, 像【射雕英雄传】
里的黄蓉, 一尝就晓得饭庄里的江瑶柱已经过了保质期。
即使有了相当的财力和相当的功力, 也没有多余的精力, 年轻的时候, 恋爱大过天, 跑得最勤的是和女朋友约会,嘴巴只顾得上说甜言蜜语, 讲电话讲到忘记吃饭。
年轻最大的资本, 是有好胃口。
梁实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
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 真是骇人的大快朵颐。
但当他老了的时候, 却患上了糖尿病, 忌口吃甜, 连别人送来的荔枝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一颗到嘴里, 还惹得妻颜大怒一尝风波。先不说老时心肝脾胃肾诸多的饮食忌讳, 眼睛一老, 就看不了食物诱人的色, 鼻子一老, 就闻不到食物动人的香, 舌头一老, 连食物的软嫩香滑酥脆辣麻也尝不全了, 光想想也觉得可怕, 还谈什么节食减肥,从此以后立志顿顿认真餐餐周全, 读书只肯读食谱, 最崇拜的人统统换成美食家。
趁着志气犹存, 前段时间一口气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和唐鲁孙的【中国吃】
两本书。
唐鲁孙的“吃”, 是有出身的。
唐鲁孙是正经的八旗子弟, 世泽名门, 家族食饮熏陶出来的食客大拿。
唐鲁孙说, 他家以蛋炒饭和青椒炒牛肉丝来试家厨, 合格录用, 各有所司。
小至家常打卤面, 也不能丝毫马虎, 要卤不澥汤才行, 吃面的时候必须面一挑就往嘴里送, 筷子不翻动, 一翻卤就澥了。
所以唐鲁孙写美食, 也有世家风范, 写老北京的旧时味, 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兼谈市井风俗和逸闻掌故, 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学世家子弟, 根基深厚, 路数正宗, 又在江湖上闯荡数年, 走南闯北, 博闻广见, 融会贯通, 终成一代名家。
称唐鲁孙是美食家, 是一点也不错的。
与唐鲁孙相比, 梁实秋还够不上“美食家”的地位, 他也爱吃, 也会吃, 但他的吃, 更多是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
翻翻目录就可以看出, 他写的更家常多见, 写火腿、 醋溜鱼、 烤羊肉、 酱菜、 汤包、 炸丸子、 咖喱鸡, 也写茄子、 豆腐、 腊肉、 栗子、 八宝饭, 连麦当劳也可以写一写, 目录本身就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家常菜单, 读着非常可亲。
对唐鲁孙是高山仰止, 对梁实秋则可以席地而谈了。
梁实秋写食物, 感情上十分坦率, 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 名气再大也枉然, 不想吃的就连碰也不碰。
比如说狗肉, 梁老就坦言从来没吃过, 也从来不想吃, 因为想起狗改不掉的那种恶习就觉得恶心, 人称狗肉为香肉, 也不知香从何来。
北京很出名的“茯苓饼”,
梁老也说“不过是飞薄的两片米粉糊洪成的饼, 夹以黑糊糊的一些碎糖渣而
已”, 茯苓饼我是吃过的, 当时也觉得十分上当, 还以为是不够正宗的缘故, 看来实际就是如此,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对不喜欢的食物喜笑怒骂, 对喜欢的食物, 描述起来却非常欢喜动情, 比如写致美斋的煎混沌, “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 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 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
”又喜欢自己亲自动手下厨, 却未必每次都做得到好处。
梁老说“最怕做红烧肉, 因为我性急而健忘, 十次烧肉九次烧焦, 不但糟蹋了肉, 而且烧毁了锅, 满屋浓烟, 邻人以为是失了火。
”
这样的老爷子真是可爱, 嘴馋爱吃, 也会闯祸, 也会有偏见, 也会爱抱怨, 有时深情怀念, 有时感慨万千。
读他的【雅舍谈吃】, 常有想下厨一试身手的冲动, 觉得做菜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
而读【中国吃】, 更多是沉浸在对美食的意淫之中, 除非有多啦 A 梦的时光机,否则总是会伤感地想起【半生缘】
里那句话——“世钧, 我们回不去了。
”
那个老北京, 前尘往事, 如梦如烟, 是再也回不去了。
用聚会宝约上几个好友, 让我们一起进入梁实秋的美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