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硬核办公室主任的主要标志(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12 10:42: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硬核办公室主任的主要标志(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硬核办公室主任的主要标志(范文推荐)

很高兴到XXXX与大家交流。在座的大都是办公室主任,我着重讲一讲硬核办公室主任的三条标志:精准办文,高效办会,稳妥办事。

关于精准办文

精准办文,包括起草公文和传递公文,重点和难点是起草公文。所以,我们侧重研究公文起草问题。主要讲以下五点:

第一、发扬“四不怕”精神

在近40年的各级机关生涯中,我基本上是与文字材料打交道,深切体会到,办文当然要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也就是说需要有才气,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力气,更需要有好脾气。具体来说,要发扬“四不怕”精神。

一是不怕吃苦。文字工作确实是一个苦差事、累差事。业内戏称“四水干部”: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尿黄水(上火)。记得我刚到机关工作的时候,流行着一首“好了歌”:人人都说秀才好,笔尖走马任逍遥。怎奈头上紧箍带,吃苦受累谁见了。

说办文苦,首先它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我在宣传部门和组织部门都干过,无论是宣传部门的新闻报道,还是组织部门的内部材料,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要步入笔下生花的境界,有文字功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笔杆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平时多调研、常积累、勤思考。所以爬格子人的大脑,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当任务下达,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心上,走路的时候在想,吃饭的时候在想,连睡觉的时候也在想。半夜时分突然有了灵感,再困再累也得爬起来记在纸上,生怕一觉醒来忘了。

办文之苦在八小时之外,没有吃苦耐劳、加班加点、连续作战的精神,是很难坚持的。时下对于加班加点写材料、推材料,似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磨砺不成熟,不加班不成才。真正有作为的“笔杆子”都要经历吃苦过程,从接受任务那一刻起,就会感到沉重的压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因为一个问题,因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痛苦地琢磨好半天,还可能没有结果;有时感到脑力不足,身心疲惫,心理和生理承受到了极限;有时时间紧,往往夜以继日,连续加班,打通宵甚至连续几个通宵都不鲜见。时常被累得眼睛红红的,眼圈黑黑的,脑袋懵懵的,身子飘飘的,两腿软软的,身心疲惫不堪,心理和生理的承受都到了极限。所以,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熬不了夜,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要把文办好,就要自觉做到,不怕吃苦,甘愿吃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这是办文必备的精神之一。

二是不怕返工。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在实际工作中,写一遍就成功的情况比较少见,反复修改,甚至多次返工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我同国务院办公厅的局处级干部交流体会,他们都是给国务院领导和部委领导起草讲话的大手笔,他们起草文件和讲话,也不是一遍就成功了的,从起草前到成稿后,从内容到形式,反复研究,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经常搞文字工作的人,对“返工”现象司空见惯,让变路子就痛痛快快地变路子,让改句子就痛痛快地改句子,让换例子就痛痛快快地换例子,改多少遍也不能发牢骚、发脾气。

三是不怕批评。机关干部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精心搞出来的文字材料,不被领导认可,受到批评甚至严厉批评的事时有发生。我所在的单位有一位领导,自己文字水平非常高,对部属要求以文字刻薄而著称。他看到机关干部送来的草拟文件不满意,经常不客气地说,真想不到你在机关工作这么多年了,竟写出这样烂的材料,还有脸呈送给领导,如果我是你,干脆从楼上跳下去算了。有时候,他看完送来的稿子不满意,就自己动手修改。改完后把起草的机关干部叫来,指着稿子说,你写的东西我改过了,只用了一个标点,还是换了地方用的。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批评不进步。如果你能经受得住批评的考验,就不愁成不了办文高手。

四是不怕无名。同样是“爬格子”,作家、理论家、教授和其他爱好写作的自由撰稿人,文章发表后可以拿到稿酬,可谓“名利双收”,承办机关公文,不是为自己写作,做的是幕后英雄,干得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不能到处张扬,不能自吹自擂。所以,要成为办文高手,必须冲破名利思想的羁绊。

第二、贵在积累资料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尽快成为办文高手,有没有捷径可走?我想,平时注重积累资料,可能就是一条最佳捷径。

机关干部需要积累的资料包括很多方面,可以说多多益善。就办文的需要来讲,我认为可按“飞机型”来积累。飞机有机头、机身和机翼,有了它们就可以鹏程万里、翱翔蓝天。

(一)“机头”类资料。

“机头”是管方向的。起草机关公文,不是个人随心所欲,文中的思想观点、倾向性意见包括对策措施,都是要有依据的,这类资料就是保证你正确行文的依据。具体来说,“机头”类资料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政方针类。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重要文件和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它们决定着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前途,是各级组织行动的指南、决策依据,必须搜集整理,掌握手中,最好熟记心中。

二是政策法规类。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现在又提倡依法行政,政策法规类的资料必须认真积累。它们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化,层次上涉及到宏观、中观、微观,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生、宗教等各个方面,而且都是带有刚性、强制性,在实践中只能遵循不能违反。任何人无论多聪明,不可能都记在脑子里,但是只要你留心把它们积累起来,用起来就查阅方便多了。当然这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涉密的资料要进行脱密处理或妥善保管,不能违反保密规定,更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

三是时事政策类。大凡是办文高手,大都对国际国内总体形势、重大变化、发展趋势等方面有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政治方面的如意识形态、军事、外交、人权,经济方面如主要理论和流派、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重要政策和机制创新,社会发展方面如重大事件、舆情动向、关注热点等,虽然积累这些资料在公文起草时未必能全部用的上,但是对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科学研判形势,在总体格局中找准工作前进的方向,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机身”类资料。

“机身”是基本载体,这类资料实际上指的是支撑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公文主体的基本资料。常言讲,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这类资料,“巧媳妇”就会成为有“米”之炊。

机关各类公文虽然写法各不相同,但都跳不出“说理、说事、说人”的基本功能。说理,就是阐述理论依据、思想认识、基本观点等;说事,就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说人,就是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方法与作风、素质与能力要求等。我们积累资料,就要围绕着满足公文这些功能去积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派上用场。

关于“说理”的资料,已在“机头”类的积累中涉及到。这里主要是积累“说事、说人”类的资料。

一是大事、要事资料。这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外的、本地和外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重要经验教训等等。占有大事、要事资料,有利于起草公文时站在全局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是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基本情况是一个地方的人口、土地面积、行政区划、风土人情、决策部署、重大成就、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都需要积累起来,牢牢记在脑子里。相对来说,基本情况是“死”的,还容易掌握一些;发展动态则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必须通过经常性的观察、分析、研判、综合才能把握得住。如果这类资料积累不够,写起东西来要么腹中空空、无从下手,要么不得要领、乱写一气,要么拾人牙慧、缺乏特色。

三是典型事例、典型经验。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工作,是领导机关一贯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中,都离不开典型事例和典型经验,通过引用典型经验激励先进、阐释观点、启发思路,提出任务和要求。因此,平时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网页、调查研究等各种形式和机会,发现和了解典型,包括地点、人物、事件、成果、主要经验以及有关数据等,都要记下来,以备在起草文字材料时运用。积累典型资料力求全方位,个人的、集体的,本地的、外地的,正面的、反面的,等等,都要多积累一些。这样就能做到“手中有典型,下笔时不慌”。

四是社情民意。社情民意是社会的“晴雨表”,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机关干部起草文字材料不可或缺的“信息源”。获取这类资料的渠道很多,包括专题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了解、登门走访、网络搜索等等,只有把社会上和单位里或行业中带倾向性、苗头性、规律性的东西都掌握住,才能使起草的文字材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三)“机翼”类资料。

机翼是腾飞的翅膀。这类资料实际上为公文增色、美容的资料。那么,这类资料包括哪些呢?

一是历史典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这类资料看来与机关公文写作关系不是很大,但有时又确实用得上。比如有时引用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增加文稿的厚度和可读性、生动性。例如李瑞环同志在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的讲话中,运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古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时,京城田氏三兄弟田真、田庆和田广,一直和睦相处,庭院中有棵紫荆树,也长得花繁叶茂,但后来他们闹别扭,要分家,紫荆一夜之间就枯萎了,兄弟三人大为震惊,大受感动,于是兄弟不再分家,和好如初,紫荆花又盛开如故。晋代陆机作诗说“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代李白感慨道,“田氏仓猝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实践证明,历史典故运用得当,可使公文增辉、增色。

二是名言警句。这主要是指经典著作、文学作品、史籍和报刊上的某些精辟的语言,句子不长,但字字珠玑,意蕴深刻,闪耀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芒。引用到机关公文中,往往会成为“亮点”、闪光点,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梁不正下梁歪”“屋漏在下,止漏在上”,等等,即通俗易懂,又一语中的,引用的好,画龙点睛,往往使文稿增色不少。

三是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非常丰富的,既生动活泼,又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如“打铁先得自身硬”“群雁高飞头雁领”“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单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班子行不行,先看前两名”,等等,所以,积累和学习群众语言,是办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四是例文范文。起草公文经常提出一些带战略性、纲领性的东西,包括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等,有些机关干部为寻找合适的句子而煞费心机,而类似的句子在报刊文章和文件、信息上俯拾皆是,只要平时注意积累那些质量较高的公文例文范文,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五是流行新名词。当前,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加速进行,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大量的新名词,同样需要积累熟记,并把握其内涵。如,中国梦、正能量、改革红利、量化宽松、安倍经济学、3D打印、大数据、微时代、光盘族、低头族、土豪、流动性、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4G、吐槽、点赞等等。流行语的积累和运用,能使公文语言跟上时代步伐。

第三、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机关行文的最佳模式是两个结合,一是上情与下情结合,二是领导意图与机关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结合。其中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是最关键环节。平时机关草拟的某些文件,一遍一遍地被领导打回来,其中多数不是文字问题,而是与领导的意图不吻合,即使是文字问题,也说明没有正确表达领导的意图。我

以起草领导讲话为例,谈一谈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浅见。

大凡领导同志要在某个会议上发表讲话,都会把起草讲话的人员找来“面授机宜”,即把意图交代清楚,如讲几个什么问题,着重强调什么和解决什么等等。这时候你必须认真听,认真记,认真理解,最好把领导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已经事先经过缜密思考,打好了腹稿,讲出来的思路已经很成熟、成系统,稍加整理就成为很理想的文章框架了,所以你当然要全盘记下,这样写起来就会省劲的多。另一种情况是,领导虽然事先做了认真思考,但说出来时可能不够连贯、不成系统,甚至可能是零零碎碎、重重复复,即使这样你也要把它全部记录下来,而后经过加工整理,使之连贯起来、系统起来。

领导的意图很明确、很完整那好办,如果不太明确、不太完整那怎么办?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因为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太忙,有时来不及作系统周密的思考,所交代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个粗略的想法,或者只点到现象而没有形成观点,或者只提到观点而没有串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或者连点到的现象和提到的观点都未必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起草人员同样把领导的原话记录下来,然后认真琢磨:领导心里想得是什么?他说得那些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话想说没有说出来?琢磨清楚后再加以梳理、完善和发挥,使领导的思路由不清晰到清晰,由不完整到完整。从这方面说,机关干部的头脑,应该是领导头脑的扩张,机关干部的思维,应该是领导思维的延伸。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难办,就是领导事先没有交代写作意图,叫你先列出个提纲来再说。这里有几种可能,一种是领导的确腾不出时间来思考,一种是他有意发挥起草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考你的能力和水平,还有一种是他相信你的能力和水平,无须多作交代。这种情况怎么办?要把握住两条,一条是,根据会议主题和上级的有关要求、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揣摩和预测领导可能要讲些什么。另一条是,根据该领导历次讲话的特点和平常与领导的接触,弄清领导喜欢讲什么。把这两个方面捏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思考,就可能八九不离十,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作为领导意图,不只是起草讲话稿之前,包括平时也要多加留意。与领导交谈,陪同领导参加各种活动或者下基层调查研究,听领导在一些场合的即席讲话,都是捕捉领导意图的极好时机。因为一般来说,领导在考虑什么问题,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对当前和下步工作有何打算,不仅在正规场合,平时也会在言谈和行动上有所表现,特别是他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妙语佳词。把这些看似零散的东西记下来、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不难把握领导的思想脉络和思维习惯,这样,就是领导事先没有交代写作意图,也能做到临阵不慌了。

应当注意的是,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并不是绝对“奉命行事”,领导怎么说就一定要怎么写,哪怕说得不对也坚决照办,不能有丝毫更改。实际上,有时候领导同志也会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这时候,你固然要认真听、认真记,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妥,有什么疏漏,也可以而且应该大胆提出,只要领导认可,也就成了领导意图。即使领导不是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你也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要是你讲得有道理,领导还是会采纳的。这是发挥参谋助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唯唯诺诺,见误不说,见错不纠,看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对领导、对工作不负责任。

还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领导意图是不断深化的。有时候,你按照他的意图起草出的讲话,他可能也不满意,而且推翻重来,这并不是说他原来交代的意图错了,而是经过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你给他提供的讲稿又启发他的灵感,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新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在起草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反复调整,反复修改是正常的,作为起草人员不要有任何抵触情绪。

第四、把公文写成美文

什么是美文?《辞源》的解释是:美好的文辞。我觉得,美文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通俗地讲,凡是写得好的文章,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章,就是美文。那么,文章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怎么才能写好,这里面的道理很多,可以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然就不会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要求:“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我认为,具有这“三性”的公文,就称得上是美文。具体说来,把公文写成美文,起码要具备“通俗、深刻、简洁、生动”等方面的特征。

一是通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文章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这四种以深入浅出为最好,以深入深出为最差。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我们写文章、写文件是给人家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看懂不行,最主要的是让人家看懂才好。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看下去了,似是而非,也难以收到好的成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文章、文件“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写文件要通俗,要有口语,要有目的性。所以,起草公文要进行通俗化、浅显化、大众化处理。

二是深刻——触及问题,观点鲜明。机关公文总的要求,就是一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深刻,就是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敢于触及问题,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而,***在一个《通知》中指出:“一个领导者,起草一个文件,或者讲一篇带有指导性的讲话,总应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公文的灵魂。触及的问题越尖锐、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触及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有一首耳熟能详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两千年了,到现在还在传颂,为什么它有那么强的生命力?这首诗针对的问题——也就是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汗水的现象还广泛存在,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正因为“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什么时候浪费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再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宣传了焦裕禄这个典型,在当时引起反响很大,很强烈。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电影、电视,反响还是很大,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为什么,焦裕禄是针对有些干部的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在当时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也很突出,所以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古今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写文字材料,只要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人类历史上反复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深远。反之,生命力就短。

三是简洁——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简洁就是行文简明扼,没有多余的话。我觉得,简洁不仅文字作品是一种形式,更是文章的一种美的素质。写出简洁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和锻炼的过程。一般地说,人的经历阅历越丰富,他的行文就越趋向简洁,这不只是与文字修养有关,也与把握现实、洞察世情有关。当然,要把公文写得简练,把比较复杂的意思用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就如同矿石提纯、元素浓缩一样,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所以公文写好后,要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把可有可无字句段删去,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阐释最丰富的内容。

四是生动——能说服人,能打动人。胡乔木同志在《怎样写文件》中曾提出公文生动的三条标准,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看得懂;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实践证明,写文件就是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人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方面还带有一点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机关公文就会达到新的境界。

第五、做到精心起草

何为精心起草?有人把它概括成写前“四问”,写中“四求”,写后“四看”,我们分别说一说。

先说写前“四问”。一要问写的是什么?文体不同,写法也各有不同。讲话、指示、谈话、报告各有自己特定的写作要求,如果不加区分,就可能写出来的东西不对路。比如首长讲话中的论述性内容与理论文章的论述性内容,请示中的部署性内容与指示中的部署性内容,计划方案中的政策性内容与指示中的要求性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混淆了,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不伦不类。二要问给谁写的?就是说,写东西首先要搞清楚稿子的主体身份是谁。军委首长、总参首长、军区首长、部门领导,正职、副职等等,不同的身份,在思维层次、考虑问题的角度、内容重心、详略取舍、说话口气等方面,都应当有所不同。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向机关讲得东西就不能太琐碎,一般干部讲得东西就不能口气太大。对上汇报的材料不能像老师教学生一样摆乎一通“道理”,部门领导的讲话不能尽是“原则要求”。三要问写给谁看的。要搞清楚,我们写的材料,是向上级领导汇报,还是对部属讲话;是给机关干部讲课,还是给基层官兵搞教育。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口气。比如,对上级汇报要简洁干练,对群众讲话要亲切通俗,对部队战前动员要斩钉截铁……。公文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四要问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要搞清楚,你写这个材料的目的,是对重要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总结、指导,还是对重大问题进行报告、说明、解答;是对重要理论决策进行宣传、阐述、辅导、讲解,还是一般场合的称赞、祝贺、希望;是新话题还是老话题,是例行的讲话还是敏感的话题,是一般的表态性内容还是重大实质性问题。目的不同,需求也不同,这是机关写作最重要的关节。

再说写中“四求”。一是求“高”——要做到思维层次上得去,把得准。要站在领导机关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谋篇布局,写出恢宏大气,写出理论高度、指导力度和思想深度。二是求“新”——要做到视角新、思路新、概括新、语言新、事例新。大家都知道的、都懂的东西要少写或不写,大家不知道的、不懂的要多写。就是司空见惯、非写不可的东西,要尽量选择新的角度和表述方式。三是求“实”——机关公文面对的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其基本功能是回答、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必须紧贴实际,实实在在,不写或少写那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要做到情况分析归纳实在,紧密联系实际,指导性意见切实可行。四是求“顺”——要做到基本思路顺,框架结构顺,逻辑关系顺,没有“硬伤”。机关公文必须通顺、准确、全面、妥帖,不能硬掰、硬扯、硬挂、硬拔,一定要防止片面性、模糊性。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的,如果写得不顺,就会产生歧义,甚至导致偏差,造成不良影响甚者严重后果。

再讲讲写后“四看”。材料写完之后,不要头脑发热,忙着出手,要“跳”出来,凉下来,回头看,自己当听众和读者再验收一遍。一看到位不到位——层次、态度、思想、语言是否符合要求。二看得体不得体——是否做到了符合发文机关的层次,维护发文机关的形象,顾及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火候分寸,照应到相应关系。三看严谨不严谨——是否经得起检验、推敲,有没有立不住的说法和提法,有没有引用不实不当的数据、事例和情况。四看细致不细致——关键处有无文字错漏,有没有明显的病句,格式、排版、打印、装订、页码等是否恰当。重要环节必须准确无误。

关于高效办会

第一,会前准备要充分。办会的大量工作都在会前,会议成功不成功,会前准备很关键。除例会和小型会议及不安排食宿的会议,准备工作可适当简化外,一般会议都应有以下五项:

一是制定会议方案。对会议的名称、主旨、形式、规模、会期、日程安排、经费预算、组织领导机构等拿出意见,请领导审定后,作为办会的基本依据。如做变动,须及时请示报告,切忌自作主张,随便改变方案。

二是下发会议通知。会议通知起草后,要经主办会议的领导审定再下发。一般包括“八要素”:会名、主要内容、参加人员、报到时间、会期、会址、着装、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主要讲需要携带什么材料和物品,要不要提前报告与会人员名单,要不要报告报到时需接站的人数及所乘车(航班)次,以及有问题如何联系等。

三是起草会议文件。会议文件质量高低,决定会议质量高低。重要文件要提早准备,集中精兵强将参与起草,文件形成要反复征求意见,成稿后要提交领导集体审定或主讲人定稿。

四是做好会务准备。主要有:⑴印制会议票证——如代表证、出席证、列席证、工作证、座签证以及车辆通行证等;⑵印制《会议册》——包括与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名册、会议须知等。内含日程安排、会议编组、房间分配、餐桌划分、作息时间、注意事项等;⑶准备会议用品——包括购买文具用品,如文件袋(包)、笔、本;视情况购买奖品、纪念品以及其他用品;⑷设置会场——一个是要布置好主席台,主要包括悬挂会标、摆放背景、排定座次、架设并试用话筒等;再一个是要布置好会场座区,一般要将正式出席会议的人员安排在会场靠前和中间位置,列席人员和工作人员安排在靠后或两边位置。不可擅自主张,凭想当然安排。另外,对会场供电、供暖(冷)、音响设备等要全面了解,如无把握,要有应急方案。

五是做好生活准备。主要为伙食保障、住宿保障、车辆保障、医疗保障四个方面,有的会议还要安排文化娱乐活动,安全警卫人员。

第二,会中服务要周到。会中服务总的要求是周到细致。机关干部在办会时,主要把握住这么几个环节:

一是组织好人员报到。安排接站人员和车辆,及时去机场、车站、码头迎候,把参加会议的人员接往会议住处。确定专人,在开会通知指定的地点和报到时间内坚守岗位,保证自行到会的人员及时得到安排。对一些临时情况,如与会人员所带司机或亲属朋友等需要安排食宿的,报到处要及时掌握,妥善安排。及时核发会议证件、文具和会议资料。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报到情况。

二是开好预备会议。会议人员较多、会期较长或程序较复杂时,人员报到之后、正式会议召开之前,一般应召开简短的预备会,由各组召集人或工作人员参加,大会负责人或秘书长主持。主要内容是,简述会议筹备情况和开法,介绍会议服务保障安排和打算,征求各组意见和建议,并对如何开好会议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是写好会议主持稿。主要是议程安排、发言顺序、学习讨论重点、传达贯彻意见等。尤其是会议进行选举或表决等事项,会议主持稿等于“脚本”,要认真撰写,才能保证会议顺利进行。

四是组织好大会发言。如会前已排定发言名单的,准备好发言稿并已印有材料的,届时组织有关人员发言即可。如会议期间临时安排发言的,应通知有关人员抓紧做好发言准备,并将发言题目收集整理,呈主持会议的领导审定。发言顺序一般按编制序列,也可按发言的内容排列。要及时按发言顺序提前把发言人请到前台或侧台就座,以免临时喊人,出入耽误时间。对没有形成材料的发言,在发言后一般应将其发言稿留下,以便随后印发或留存备查。对重要会议的发言,还应组织试讲。

五是做好会议记录。要确定专人做会议记录,包括全体会议记录和分组讨论情况汇报会记录。重要讲话、报告要录音录像。领导人的即席讲话,重要的也要录音,以便事后根据录音整理出讲话稿。

六是安排好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前,首先要协助各组落实好讨论场所,与各组召集人或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分组讨论时,会务工作人员一般应分头参加各组的讨论,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领导同志分头参加各组讨论,要注意组织好协调、分组、通知等工作。分组发言一般由各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通过召集分组讨论汇报会、碰头会或收集各组记录本的方式,加以汇总整理,向有关领导汇报。

七是组织好现场参观。有的会议有现场参观内容,要事先派员察看参观现场,与被参观单位商定现场会的开法和参观路线,并对参观线路和项目进行模拟预演。现场距离较远,需乘坐车辆时,要按组定车、编排车号、做好乘车组织工作和行车安全保卫工作。参观时,会务人员要分工把口,加强联络协调,统一指挥调度,维持好参观秩序。

八是编好会议简报。有的会议为使领导成员与参加会议人员之间和各组之间能互通情报,交流情况,给领导主持和指导会议提供依据和参考,要编印会议简报。编印简报的一般要求是,题目要醒目,内容要精练,篇幅要简短,印发要及时。

九是写好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会议结束的讲话有两种情况:一是就会议本身进行总结,主要讲会议本身情况和贯彻意见;二是对会议情况只概括地讲一讲,着重对在贯彻会议精神中一些带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展开论述。后一种与会议讲话稿的写法大致相同,而多数会议特别是小型会议和业务会,大都采用第一种写法。所以,这里就常用的会议结束时的讲话的写法做一介绍。

十是回收好会议材料。会议印发的属于保密范围的文件、材料,在会议结束前应予以收回,防止发生泄密事故。对因特殊情况缺交、漏交的,会后仍要跟踪收回,不留死角。尤其对新闻单位或其他临时赴会借阅文件的人员,发文时一定要登记和交代清楚,他们离会时及时收回。

十一是做好与会人员返程的服务事宜。主要是帮助订好车(船、机)票,安排好送站车辆和人员。保证与会人员安全顺利返回。对个别拖延返程的,还要妥善安排好吃、住、行,需要送站时,届时还要安排好。

第三,会后收尾要及时。会议结束后,会务工作不能同时结束,还要继续做好收尾的善后工作。

一是搞好财务结算。及时核算结清文印、会场、伙食、住宿、医疗、行车等费用,凡属于已列入会议预算或预算外的开支应纳入会议报销的经费,都要做出处置,不要有遗留问题。

二是搞好会务总结。会议结束后,大会秘书处应及时召集全体办会人员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找出经验教训,对于表现好的人员进行表扬。对从外机关抽调来的人员,要将其会议期间的工作表现告知所在单位,并明确回单位上班的时间,避免会议一散,各奔东西,没有个交代和说法。

三是搞好材料合订存留。会议形成的一切文件资料,包括主持词和发言记录等,在会议期间就注意收集,会后系统排列,装订成册(或制成电子光盘),留做资料,一般应装(制)2至3套,一套存留,其他可作为借阅资料。

四是会务用品的归还和整理。每次会议结束后,对一些常用的会议用品,借来的应立即归还,自置的应加以整理,以便下一次再借和使用。

五是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催办。主办机关在会议结束后,要明确人员,最好是参加办会的人员,采取电话联系或其他方式,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情况和会议决定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向各有关单位进行了解和督促,务求把会议精神或决定办理事项落到实处,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向领导反馈。

关于稳妥办事

在某种意义上说,“办事”比“办文”要求还高,难度也大。办文一次不成功,还可以重写和反复修改,你自己修改不好,还有其他同事和领导帮助你修改;办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如果办“砸了锅”是没有挽回余地的。因此,在机关工作,要下功夫探索办事规律,力求做办事巧手:也就是不论办任何事情,上级指示的、领导交办的,下级请示的、同事委托的、职责规定的,包括我们自己的私事,都是办得明明白白,不是稀里糊涂;都是雷厉风行,不是拖拖拉拉;都是严谨细致,不是粗枝大叶;都是有始有终,不是虎头蛇尾;都是严格有序,不是杂乱无章。总之来讲,办事要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第一,按领导意图办

这里所说的领导意图,是指领导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做出指示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领导意图,既反映了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思想和要求,又体现了其独特的领导艺术、思维方法和处事原则,往往具有切中要害、揭示规律、触及本质的特点。我们机关干部,无论是决策之前当参谋、提建议,还是决策之后传达实施、抓好落实,都必须把领导意图理解准、领会透,使之得到效地贯彻落实。

(一)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我们就从开国庆典礼炮的确定说起。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毛主席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对此,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放28响?为什么不能放18响、38响、58响呢?听到委员们的异议,毛主席就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时任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起草个说明解释一下,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待。接到起草《说明》的任务后,唐永健同志想,毛主席定下了放28响礼炮的决心,自然有他的理由。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毛主席的意图想问题、办事情,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他在《说明》中是这样写的:中国***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好28岁,28响礼炮,就是我们党28年奋斗史的礼赞!这个说明送上去后,毛主席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毛泽东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了。这个事例给我们机关工作以启示: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毫不犹豫和退缩,一切要以实现领导的决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领导有想法,你要有办法。“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战国时齐国有位大将军田忌,经常与齐威王赛马。因为一个国家的好马大都集中在王家,田忌实力不如人,当然每次比赛都是输。田忌把孙膑从魏国救回齐国后,向孙膑吐露了反败为胜的想法。孙膑到现场观看了他们的一场比赛后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跑得快不了多少,便对田忌说,再比赛时,我有办法使你得胜。田忌一听非常高兴,为把前几次比赛的损失找回来,这次比赛他下了千金赌注。比赛开始前,田忌问孙膑有何锦囊妙计,孙膑告诉他,你要先以下等马对威王的上等马,再以上等马对威王的中等马,最后以中等马对威王的下等马。田忌依计而行,比赛结果一败二胜,他终以总分获胜,一次赢了齐威王的一千斤黄金。现实生活中,把领导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事例很多。优秀的机关干部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领导担心的问题,你能提前预见;领导想到的问题,你能具体细化;领导希望解决的问题,你能有办法破解。

(三)领导有指示,你要有落实。有一年,我到一个旅去调研,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们进行营院综合整治时,旅长政委在如何修营区的排水沟上意见发生分歧:旅长要求修明沟,认为这样节省经费;政委要求修暗沟,认为这样美观整洁。两位领导都很有个性,互不退让,都要求机关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负责施工的机关干部便来了一个折中方案,营院道路边的一半修成暗沟,房后不引人注意的一半修成明沟。既没有得罪某个领导,又把任务完成了。这种办事的智慧值得学习借鉴。因为机关干部所面对的领导,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每个领导的话都要听,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执行。如果领导之间的意见一致时,落实起来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领导们的学识、经历不同,性格脾气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意见不一致,甚至相互有矛盾的时候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机关干部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机敏灵活,妥善处置。也就是在不违背大的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领导的意见尽量照顾到,使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尽可能得到落实。

(四)领导有疏漏,你要有补救。领导的疏漏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领导都有考虑问题不全面,处理事情不周到的时候。二是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形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是拘泥于成命,还是随机应变,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服从并不等于盲从。按领导意图办,不是惟命是从,盲目服从,机械执行。所以,毛主席曾告诫全党,“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尼克松讲过这样一段话有段话,“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忠诚的工作人员核心;这些工作人员要同他一样有使命感,充当他的预警系统,有敏锐的政治直觉,并且有能力保护他,使他不至于由于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

机关干部处在工作一线,对实际问题体会更真切,更直接,了解更透彻,发现领导的决心有哪些不妥当的,不能一任事态的发展,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补台,这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标志。如果事事都顺着领导的话说,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知是错,将错就错,这样建立起来的上下级关系,根本谈不上是良好的工作关系。所以,还要记住这句箴言:领导有疏漏,你要有补救。

(五)领导有暗示,你要有领会。一般来说,领导者的讲话都是直截了当的,意图表达非常明确,这时正确理贯彻解比较容易。但有时侯,由于受到某种限制,只好采取点到为止,旁敲侧击的办法,领导意图表达的十分隐晦模糊,有时可能只是某种暗示。比如,领导对某个事情或问题已经有所思考,但不好明确表态,这时可能选择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或签上一个名,或者画上一个圈,这是什么意思,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需要我们机关干部慢慢去体味;还比如,领导交代任务,就是简单地几句话,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你对领导意图似懂非懂,也不多问,便凭想当然办事,结果,事办完后很可能与领导的要求南辕北辙,给领导留下个不会办事的印象,费力不讨好;还有一些事情,看起来领导表态要办,其实内心不想办,需要机关干部在领悟之后给挡挡驾。所以,机关干部理解领导意图,要能听得出弦外之音,看得出难言之隐,品得出个中奥妙,也就是说,“领导有暗示,你要有领会”,这样工作起来才会贴谱、上道、顺劲。

第二,按政策法规办

按政策法规办事的意义不难理解,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治的羁绊,“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还是个人情社会,“情理”大于“法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机关在办事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权力的干扰,经常受到关系的干扰,经常受到说清风的干扰。致使一些好办的事情变得不好办了,一些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实践证明,按照政策法规办事,一些矛盾和问题反而好解决,而不按政策法规办事,容易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容易解决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看看那些遗留问题,好多都是不按法规办造成的。

不论在制定法规方面,还是在执行法规方面,机关干部都肩负着重大责任,一定要把按法规办事作为雷打不动的铁律。在办事的过程中,要时时提醒自己,始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军队条例条令、单位的规章制度作为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不能持随意性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搞变通执行;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甚至走法规的边缘,钻制度的空子。尤其要警惕“以情代法”、“以权代法”等问题的发生,自觉维护法规的尊严,养成自觉按法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第三,按规定程序办

程序是工作步骤和层次。按既定程序办事,是做好机关工作的重要一环。程序坚持得好,可以减少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否则会贻害无穷。

一是不能简化程序。程序规定怎么办就应该怎么办,不能图省劲,把应走的程序省掉了。比如说党委研究确定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人事问题,按程序要求,应是逐人汇报,逐个通过。有时候由于人员太多,搞一揽子汇报,一揽子通过。这就是不按程序办事。不出事没人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追查我们办事机关的责任。有一年开党代会,常委会研究确定党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因为三四百人,为了节省时间,没有一一汇报。事后,有人就告到上级领导机关,说是违反程序。机关被迫承担责任,做出深刻检查。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军级单位的党委民主生活会,副书记给书记提批评意见,说前几天研究干部搞临时动议。书记说,上会前我不是跟你商量了吗?你也同意了。副书记说,什么时间商量的?那天上午我们在厕所一起小便,我跟你商量下午开常委会研究干部,你都答应了的。副书记说,我那时正内急,没听见你说的是什么。再说,厕所是商量工作的场所吗?是啊,商量工作也好,汇报工作也好,研究工作也好,应当正正规规,不能稀里马虎。

二是不能增加程序。程序是科学,程序是规律的总结。程序少了不行,程序多了也不行。多一道程序,画蛇添足,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请示工作,按规定你向直接领导请示即可,你请示了直接领导,还未得到回复,又去请示上级领导,如果两级领导的意见一致不会出问题,如果不一致呢,就会很难收场。

三是不能乱了程序。谁先谁后,谁左谁右,谁上谁下,一定不能乱,乱了就会出问题。比如,有一年,总部一个二级部决定宣传一个先进典型。这个部的业务工作由一个总部首长分管,而政治工作由另一个总部首长分管。宣传典型属于政治工作范畴,应先报分管政治工作的首长同意并批转分管业务工作的首长。机关业务部门不懂办事程序,就给两个首长同事报了件,结果分管业务工作的首长先收到件,签署同意并批转了分管政治工作的首长。分管政工的首长非常恼火,大年三十晚8点让办公厅通知该部领导,第二天8点前上个正式报告,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害的机关职能部门春节联欢晚会没有看,本是高高兴兴的除夕之夜,写了一晚上检查,非常郁闷。

第四,按工作职责办

现在,不少机关都存在着“两个不均”的现象:一是忙闲不均,一是苦乐不均。有的人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也有的无所事事,混天度日。按理说,机关都是因事设位,因责设岗,也就是说,哪一级机关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设多少部门,需用多少人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科学编配的,只要各级都干好各级的事,人人都尽好自己的职责,就不会出现“两个不均”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工作不落实的问题。所以,必须强化按职责办事的意识。

一方面,要讲职业道德,谨防“不作为”心态。不论在哪一级机关工作,不论在哪一个岗位工作,都要对自己的职责十分清楚,凡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不擅离职守,不上推下卸,不推委扯皮,认真去做,有所作为,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再一方面,要按级尽责,谨防“多管闲事”。也就是说,一级管好一级的事,一级尽好一级的责,不乱插手职责以外的事。各级机关干部,都不要揽那些不该自己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情,对他人放心、放手,不乱插手,一门心思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推荐访问:办公室主任 标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