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全文)

时间:2025-08-20 08:06:5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全文)

 

 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进步, 基层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搞好基层党建工作, 对于巩固基层政权, 保持社会稳定, 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层在职党员作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何发挥好作用, 为基层建设献计献策, 共同促进基层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使 XX 乡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结合本乡 实际, 我们在全乡开展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活动。

 调研时间:

 2014 年 3 月

  调研目的:

 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

 调研人:

 XX 调研内容:

 基层党员岗位定责、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党员发展、 教育、 管理、服务等工作。

 五、 主要做法

  (一)

 发展党员的主要做法

  1、 强化领导, 完善机制。

 坚持把发展农村党员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一是强化领导。

 在及时调查充实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坚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 作为考评村党支部和党组织负责人工作的重要依据, 严格实行发展党员“一票否决制”, 做到同部署、 同检查、 同考核。

 二是完善机制。

 乡 党委认真制定实施发展党员年度工作计划, 明确目标和任务, 严格实行推优、 公示和初审等制度,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

 2、 广开源头, 壮大队伍。

 坚持把不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来抓,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吸引”, 着力在群众中广开源头上下功夫。

 一是教育引导。

 把做好入党启蒙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以村为单位, 开展优秀青年情况调查, 及时通过定人联络、 定期谈心和组织学习等方式, 做好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针对外出务工青年较多的实际, 各村党支部运用召开座谈会、 个别走访及电话、 书信联系等形式, 通报乡村建设情况, 介绍支部工作, 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入党愿望。

 二是注重管理。

 建立《入党申请人花名册》、《积极分子花名册》、《入党申请人联系卡》 和《积极分子管理卡》, 强化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的跟踪管理, 保证积极分子健康成长。

 几年来, 全乡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在壮大, 其中外出务工青年占 32%, 每个村党支部确定 2 至 6 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 每年发展1-3 名以上新党员, 形成了运转有序的发展党员“工作链”。

 3、 强化培养, 提高素质。

 全乡共有党员 543 人, 其中企业支部有两个, 共 17 人。

 全乡女党员 57 人占全乡党员的 10.4%。

 在职党员 123 人, 占全乡党员的 22.6%。

 初中以上文化的是 342 人占全乡党员的 59.7%。

 小学文化 141 人占全乡 党员的 30%。

 文盲 60 人占全乡党员的 11%。

 所以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教育培养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变“自然成熟”为“培养成熟”。

 一是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学习科学发展观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

 二是加强实践锻炼。

 入党申请人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后, 支部及时吸收他们参加组织活动, 通过交任务、 压担子等方式,使他们尽快成长, 逐步成熟。

 三是深化“双带双创”活动。

 以“双培”工作为载体, 在大户中发展党员, 在党员中发展大户。

 4、 严格程序, 保证质量。

 坚持以标准为依据, 以质量为核心, 严格程序, 把好“关口”,使发展党员工作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把好“选人关”。

 对入党申请人, 支部及时确定 1 至 2 名党员作为培养人, 建立培养工作档案, 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张榜公布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把好“考察关”。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支委会先研究, 接着召开支部大会讨论, 而后而支部书记和联系人找其本人谈话, 提出要求。

 三是把好“公示关”。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对象, 组织上认为比较成熟的, 在召开支部大会吸收之前, 张榜公示 5-7 天, 听取群众意见。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 如果发展对象确定存在严

 重不足的, 暂缓发展, 保证了发展对象的质量。

 四是把好“审批关”。

 在接收预备党员时, 乡党委首先认真审阅入党材料, 然后及时送县委组织部预审, 预审合格后安排组织委员参加支部的纳新大会, 会后, 认真做好谈话教育工作。

 (二)

 党员管理的主要做法

  1、 “一人一岗”, 设岗定责。

 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 设置基层教育服务、 政务管理、 基层稳定和组织建设四大类, 分设政策宣传员岗、 科普知识学习岗、 党建工作指导员岗、 外来人员联络岗、 扶贫帮困、 再就业工程岗、 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岗、 消防安全监督岗、 卫生监督岗、民事调解岗、 清理保洁岗、 远教工作岗、 计生监督岗、 敬老助残岗、 宗教管理岗、 干部廉政监督岗、 干部作风岗、 政务公开监督岗等 18 个岗位。

 采取一人一岗、 多人一岗的结合方法,将岗位职责落实到位, 切实发挥人岗结合的作用。

 2、 立足规范, 强化管理。

 为把基层在职党员设岗定责作为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 我们采取乡 、 村、 企业党组织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级抓一级, 一级促一级, 建立“双向联系、 双向反馈、 双向服务”制度, 督促所属党员按时向基层党组织报到,并定期到基层了解党员参与基层活动和综合表现情况, 支持基层党组织工作。

 3、 增强活力, 表彰与激励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把开展基层在职的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创建、 评选“五个好”基层党支部的重要内容, 基层党支部将在职党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 进行民主测评, 对有三分之一以上不称职票的要进行调整下岗, 对履行职责好、 群众公认的年终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

 党员志愿者活动具体做法

  1、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理念, 促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力军的能力与作用

  在基层建立党员志愿者协会都带领下, 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在新的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讲话精神, 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队与主力军作用, 使之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 实践者、 推动者。因此, 今年初, 党委把党员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纳入全年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要以实践先进性为要求,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 以党建工作社会化为方向, 以抓好党员志愿者组织网络和规范管理为切入点, 确立要以健全志愿服务组织、 完善党员志愿服务管理, 壮大党员志愿者队伍, 扩展党员志愿服务的活动领域和项目、 内容, 作为本年党建工作主要任务, 着力推动我乡党员志愿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同时, 按照上级组织部门要求, 加强自身建设, 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基层党工委在地区负责组织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 良好的工作氛围的工作格局。

 2、 创新基层党员地区服务的组织架构, 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基地, 促进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发展

  基层建立党员志愿者协会, 是建立完备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和壮大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体现。

 基层不仅构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和活动基地, 还积极拓展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和项目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乡 镇, 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这不能光靠党组织政府的强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 同时还应充分依托社区服务志愿者, 尤其是发挥党员志愿者的感召力、 号召力, 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 让党员志愿者队伍带动其它社区志愿者队伍,来完成为人民群众服务, 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3、 创新基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方式和服务内容, 促进党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发展

  志愿服务主要特定内容是对群众生活中的困难情况给予一定社会援助, 这是一种通过社会性的服务责任, 扩大村民群众受益面, 形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以及“我志愿、 我快乐”构成社会和谐的局面与奉献捐助, 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资源, 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公

 益、 社会管理的服务上去拓展、 去发挥。

 做到“五送”:

 “送岗位、 送知识、 送健康、 送安全、送温暖”活动。

 一是“送岗位”, 当好安置员。

 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平台, 多渠道、 多形式开发, 提供就业岗位, 最大限度地帮助地区党员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是“送知识”, 当好宣传员。

 充分结合创建学习型基层活动, 组织乡内学校、 企业经常举办政治理论、科普文化、 卫生保健知识讲座, 组织开展青少年德育知识教育,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送健康”, 当好指导员。

 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服务站定期入户为辖区内老党员、 残疾人和特困户进行体检, 组织辖区内村民群众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 四是“送安全”, 当好保卫员。

 建立一支 8 人的专业巡逻队伍, 看守巡查, 防止辖区内抢劫、 盗窃等行为, 有效预防案件在辖区内的发生; 积极参与“文明出行”活动, 宣传交通安全、 协助维持交通秩序; 五是“送温暖”, 当好服务员。

 开展具有本乡 特色的“四助”活动, 每年年末或年初组织人员, 对那些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送大米、 送食用油、 送棉被、 送大衣等, 组织乡服务志愿者经常上门帮助孤寡老人、 残疾人、 特困人群等弱势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提供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

 六、 取得的成效

  (一)

 通过发展党员数量, 不断壮大了我乡党员队伍, 给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 为基层服务又增添了一份充实的力量。

 (二)

 通过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拉近了 党民关系, 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 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三)

 通过开展在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在实际工作中, 上级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基层设岗定责活动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基层开展这项活动有声有色, 群众反映不错”, “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的一个新举措”, “对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发挥了基层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实施“双向联系、 双向服务、 双向反馈”制度, 使在职党员利用 8 小时外的时间, 力所能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用实际行动为驻乡群众服务,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基层“三个文明”建设, 使党员与群众关系更密切, 使党员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成为落实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和落实者, 使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深, 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更加牢固。

 三是整合了基层资源, 提升了基层服务功能。

 在开展此项活动前, 实行基层在职党员设岗定责, 有效地整合了基层在职党员的资源, 利用在职党员各种技术专长的专业优势,为基层群众服务, 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功能, 不断满足了基层不同层次人员的服务要求。

 四是完善了党员管理制度。

 实行基层在职党员设岗定责后, 完善了对在职党员 8小时以外的管理, 使在职党员由 8 小时单位管理变为 24 小时全天候社会管理, 树立了在职党员“驻在基层、 关心基层、 服务基层”的观念, 为党员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舞台和组织保证。

 七、 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认识到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思想认识不高, 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思想。

 一些在职党员认为, 现在单位任务重, 难有精力抓党建, 要跳出原有的工作圈,参与基层中各类活动难度很大, 工作中往往是怕越权、 越位。

 有的甚至将基层党建活动与单位党建活动对立起来, 认为单位党建工作任务已经不少, 再腾出精力参与基层党建, 怕影响单位党建和单位工作。

 同时, 各基层所开展的各项学习和活动大多限制在八小时以外, 往往总是考虑时间、 地点、 安全和在职党员休息等因素, 活动开展困难; 二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把此项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往往是推一推, 动一动, 消极应付, 因而也就直接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

 基层党建横向协调力度还不够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 一些新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 基层单位参与基层党建工作, 较多的仍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这一层, 在发掘自身优势,为基层提供活动场所和建设资金、 带头宣传基层党建工作、 督促在职党员参与基层党建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尚未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受到利益观念的影响, 关系好坏往往与经费支持的多少成正比, 工作的临时性、 随意性较大, 尚未形成持久的推动力,没有形成全乡 一盘棋的思想。

 四是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

 由于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基层双重管理、 监督的制度尚未完善, 少部分在职党员出于种种原因, 仍然未到基层党组织登记报到, 未在基层亮出党员身份, 即使已经登记报到的在职党员, 在参与基层党建工作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而这一点在单位对党员进行考评时又难以体现, 从而影响了在职党员对基层党建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八、 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工作, 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时行完善。

 (一)

 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

推荐访问: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党员 调研报告 全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