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4篇)

时间:2023-05-07 15:12:02 浏览量:

篇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里谈几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

  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居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

  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具体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弘利教育)

  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高速增长阶段,重速度轻质量是一个通病。当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

  的质量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优势和物质资源大量投入。2012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倒逼。没有深刻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

  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源于重大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循环阻塞。许多国家受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同过去30多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表现为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在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先后使7亿人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再分配调节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既然是一个阶段,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是长期任务,但应把阶段性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从当前抓起,稳步推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的高昂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篇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调研思考建议

  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展开放、加强创新等方面的措施。以下是本人对于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考建议。

  一、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需要加速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因此,在改革方面,应合理选择政策组合,加快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等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拓展开放,提高竞争力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推进内部发展还是引进外资发展,都必须加快拓展外部市场并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拓宽外部市场,加强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扩大服务贸易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也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当前,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控制生态破坏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工作。此外,也需要加强社会认知和落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加强民生问题的解决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加强民生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发展中面对的诸多问题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因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高民生水平,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蓝海,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扩大数字化应用。例如加强网络安全、推动数字化转型等等,这些举措将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亟须加快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深化改革、拓展开放、加强创新等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同时,落实民生问题解决是必要的,也要推进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发展。只有以实践和创新为切入点,才能塑造中国经济新形象,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持久力,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篇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经济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了30多年,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可见其伟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日益增长。我国在2015年进入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因此,目前的发展模式需在增长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发生变化。

  一、从世界看经济增长的“凝聚发展模式”

  首先,分析快速“凝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后出现的后果。与领导国家相比,追随者国家通常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该国越晚开始,其用于工业化的时间越短。例如,日本仅用了大约70年的工业化时间就达到了与英国和美国相同的水平,两者都在这个过程中花了数百年的时间。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只用了50年。我国和一些较发达的内陆地区可能需要更短的时间。过去,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快速增长的发生。现在,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随之而来的经济后果,而且还必须全面剖析“凝聚发展”期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

  其次,分析到工业化过程后发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后果。一方面,经济衰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丁美洲国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前苏联和东方集团国家,经济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急剧下降。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同类型的中等收入陷阱。这表明,无论一个国家的机构看起来多么坚固,当它们失败时,经济必然会遇到影响。

  成功的国家经济的减速伴随着对其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在快速增长期间,这些国家通常会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当时工业化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这种经济结构中,投资保持高位以支持需求,而消费需求保持在较低水平。当快速增长接近结束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增长动力被取代,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减速是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只是现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一个方面。在经济结构之外,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需求变得迟缓,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投入的成本正在迅速上升。直接使用技术已经变得稀缺,而较老的人口群体保有较低的储蓄率。这些都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将生产力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似乎现有的增长模式不再能够适应我们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和不断变化的要素投入。例如,日本实施宏观扩张政策,努力将经济增长率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泡沫巨大,国债飙升。

  二、我国经济放缓的时间窗口

  以上述为基础,从我国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我国工业化进程及其经济增长。我国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10%的增长率,使我国成为增长“凝聚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对我国即将到来的经济放缓的研究应该考虑到经济增长模式的各个方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估算我国的人均GDP,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国际元,远高于拉美国家。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国际经验应用于我国庞大的经济。我国的人口大于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总人口。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应该吸收过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教训,从而完善其产业结构?即使中国制造业未来出现下滑,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下滑过于戏剧化,并保持其比例在30%左右。为了刺激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行业水平,在发展服务业时,应注重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

  众所周知,目前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某些不平衡的局面,包括内部和外部失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经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不平等。真正的问题是这些不平衡本身是否是根本问题,还是仅仅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目前,有两个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一个是能源,土地,金融和劳动力的市场扭曲,导致资源分配不良和结构失衡。另一个是以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其特点是垄断的非贸易部门(包括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贸易部门(包括私营企业)。前者主要从事基础产业,后者主要由出口驱动型企业组成。许多研究表明,前者通常获得大量资源,但与后者相比,生产率相对较低,财务风险较高。后者推动了中国的竞争力。

  三、启示

  我们当前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优势实际上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政府开始干预资源分配时,硬币会被翻转。当政府创造快速增长时,就會发生内部的不和谐。当政府鼓励投资时,不再可能实现快速增长。我们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所有不利并将所有优势保持在我们的发展模式中,并且应该通过纠正不平衡来保持快速增长。不仅需要面对伴随经济影响的问题,还需要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完成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滑冬玲.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金融脆弱性成因对比: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4,26(08):90-105.

  [2]张成偕,乔桂明,卞牧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外债的经济效应研究一一基于资本和劳动力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8(05):111一117.

  [3]欧阳晓,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一一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J].大国经济研究,2011(00):3一17.

  [4]袁其刚,戴金平.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一一基于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视角[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10(00):44-55.

  [5]张之光,赵欣,康华.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悖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07):25一30+5.

  [6]冉茂盛,牟丫.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一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数据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6(33):112-114.

  [7]张永升,杨伟冲,荣晨.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4(03):78-80.

  [8]侯晓霞.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J].北京金融评论,2012(03):151-160.

  [9]李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J].管理世界,2016(9):1-11.

  [10]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12):100-114.

  作者简介:张文佳(1994—),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理论经济学专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汇总5篇.docx

  一、重构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步是重构经济结构。具体而言,要把转型升级放在首要位置,鼓励企业自身投资,促进技术和装备改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实施科技支持和集成发展;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提高企业营商环境,改进行政担保等制度,降低并管控企业的合规成本;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均衡发展,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功能优化。只有重构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调整,才能从改变和优化发展模式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创新驱动质量型经济发展

  把创新作为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技术进步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构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体系,安排技术提升的行动计划,发挥好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补贴、财税支持力度,建立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的组织机制,优化调整创新体系,发挥好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用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出重要力量。

  三、发挥消费升级主导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

  消费升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促进消费升级,就需要国家多采取政策措施,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完善消费保障政策,加强消费王国建设和熟食行动,深入实施新型消费社会建设,拓宽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养老、医疗、教育、旅游和金融消费等,建立消费文明体系,推动消费升级,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消费资源。

  四、加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协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促进经济长效健康发展;建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绿色科技投入,发展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跨越式绿色发展;合理利用水、土地等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强化制度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要让制度发挥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就要加强关键制度改革。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领域的制度体系,推进城乡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注重保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稳定信用体系,促进消费升级;完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户籍制度、晋升制度,支持企业发展,支持市场运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以便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荐访问: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高质量 思考 发展

相关推荐